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综合版》 > 2011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139907
鼻中隔矫正术传统切口与改良切口的研究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3月1日 王秋丰 乔小良 刘金荣
    参见附件(12kb)。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河北 唐山064000)

    【摘要】目的:探讨鼻中隔矫正术改良切口选择的优越性和必要性。方法:选择鼻中隔偏曲部位位于中后端的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分别选择传统切口和改良切口,然后对两组病人术中情况、术后症状及并发症进行对照研究分析。结果:改良切口组在手术时间、患者术中术后症状及术后恢复上明显优于传统切口组。结论:改良切口行鼻中隔矫正术对于局限性鼻中隔偏曲的患者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鼻中隔矫正术;鼻内镜;传统切口;改良切口

    【中图分类号】R765.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087-01

    鼻中隔矫正术是鼻科手术中最基本的手术,随着鼻内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对鼻中隔矫正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损伤最少的黏膜和软骨的前提下达到恢复鼻中隔至正常的正中位置效果,最大限度的减轻病人的痛苦,完成手术的微创。而对于鼻中隔后端偏曲的矫正术术中手术切口选择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时间和术后疗效。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自2007年—2010年选取鼻中隔偏曲为中隔中后端有一骨棘或骨嵴的病人215例,其中男117例,女98例,年龄在18-60岁,平均年龄36岁。将病例分为两组,其中选择传统切口的90例,为A组,采用改良切口的125例,为B组。

    1.2 手术方法:两组患者手术均于0度鼻内镜下进行,麻醉时行1%的卡因鼻腔表面麻醉和切口处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1.2.1 传统切口:圆刀于鼻中隔左侧前端鼻前庭皮肤黏膜交界处作一弧形切口,上起鼻中隔顶下至鼻底,切透黏膜软骨膜后剥离子向后分离,分离至偏曲处;在黏膜切口后约2mm处切开软骨分离对侧粘-软骨膜至偏曲处后端,切除前端中隔软骨,小心分离偏曲处黏膜并去除偏曲处骨质,缝合切口2-3针,双侧鼻腔膨胀止血海绵填塞压迫。

    1.2.2 改良切口:圆刀或镰状刀于偏曲处骨棘或骨嵴前端3-5mm做一弧形小切口,切开黏膜软骨膜并向后分离,将偏曲部骨质不完全暴露;在鼻中隔软骨和骨交界处切开分离对侧粘软骨膜,至偏曲处后端,将偏曲部骨质完全去除。如果偏曲部位接近中鼻甲或于中鼻甲后端,可于偏曲前2mm切开黏膜,充分分离偏曲侧黏膜后直接用平凿去除或咬钳直接咬除偏曲处骨质。恢复黏膜后切口无需缝合,行切口处小块膨胀止血海绵双侧局部鼻腔填塞,如单纯行偏曲处骨质凿除可行单侧鼻腔填塞。

    表1 鼻中隔矫正术传统切口和改良切口的术中术后研究对比 例(%)

    注:传统切口组与改良切口组比较在手术时间、术后症状及术后恢复时间均p<0.01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均抗炎治疗,于24-48小时内抽取鼻腔内填塞物,术后使用海水和鼻喷激素交替喷鼻一周,保持切口处清洁湿润并消炎消肿,一周后切口拆线。随访3月至6个月两组病例均未发现鼻中隔感染、穿孔及鼻梁塌陷等并发症患者。鼻中隔骨性偏曲的部分经矫正后均能居中。经卡方检验改良切口组在手术时间、术后症状、切口恢复时间上均优于传统切口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