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世界》 > 2003年第12期
编号:11067213
医械市场的土洋之争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2月1日 《医药世界》 2003年第12期
医械市场的土洋之争

     当许多国内企业的注意力还停留在药品、医药零售市场的竞争时,一批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已将目光瞄准了另一块利润更大、技术含量更高、前景也更广阔的市场——医疗器械市场,并已开始了积极的布点谋局。

    诱人的“蛋糕”

    近年来,受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医疗制度改革等因素的影响,医疗器械尤其是高科技含量的医疗设备市场前景广阔。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医疗器械市场2002年的销售额就已超过500亿元。今后5年内,每年的增长速度将达14%左右,高端医疗设备销售更会达到20%以上的增长速度。

    大规模的医院改造也将使国内医疗器械市场需求激增。中国医疗机构的整体医疗装备水平还很低,全国17.5万家医疗卫生机构现有的医疗仪器和设备中,有15%左右还是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产品,有60%是80年代中期以前的产品,它们更新换代的过程又是一个需求释放的过程,将会保证未来1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医疗器械市场的增长。
, http://www.100md.com
    另外,医疗器械向多功能的方向延伸,以及最新技术在医疗器械上的不断应用,会不断调整医药器械产品的结构,使其市场不断扩大。目前国内医疗器械工业销售收入与药品制造业销售收入之比为1∶10,即使考虑到统计口径不同和进口产品较多的因素,这一比例也不会超过1∶5,而国际上两者的销售比例为1∶1.9,从这一比较就可看出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的余地很大。

    对此,世界最大的医疗器械制造商美国强生公司中国商务总监谢文坚曾坦言: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医疗设备市场是美国、欧盟、日本和加拿大,但中国是世界上潜力最大的医疗器械市场。可以说,谁能牢牢占据中国市场,谁就赢得了未来。

    外企把持高端市场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确是一块大“蛋糕”,但国内企业分到的却不多,特别是在高端医疗设备领域,几乎为洋货所垄断。

    根据万方数据公司对中国医疗设备市场的专项调查,CT市场80%被GE、西门子、飞利浦等国际巨头瓜分;超声仪器中国企业仅占有十分之一的江山;检验仪器只有迈瑞在独自抗战;占据14%领地;磁共振设备深圳安科和麦迪特在反击,但产品大多集中在中低端领域,虽然销售量达到了40%,但销售额只占10%。另外90%的心电图机市场,80%的中高档监视仪市场,90%的高档多道生理记录仪市场,以及60%的睡眠图仪市场均被外国品牌占据。
, 百拇医药
    世界著名医疗器械制造商中,美国的强生、GE、柯达、惠普、罗氏、泛太平洋,德国的西门子、拜耳,荷兰的飞利浦,英国的牛津,日本的欧姆龙、日立、东芝都已进入中国市场并在各自的领域占据了优势地位,有些甚至在中国投资设厂。美国强生已在上海设有生产基地,欧姆龙、西门子、惠普、飞利浦也加大了在北京、上海设立生产基地的步伐。特别是GE,其高科技医疗设备,从研发、生产到培训、维修都已在中国生根,其销往全球的CT中有40%实现了在中国生产,2003年在中国的产值就超过了10亿美元。

    反观国内,虽然目前注册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已近6000家,其中专营企业约3000家,可生产47大门类、3500多个品种、12000余种规格的医疗器械产品,但产值却只占世界总产值的2%。其中销售额达到1亿元以上的不足20家,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只有东软、迈瑞、万东、安科等屈指可数的几家。产品也集中在按摩器具、血压测量仪器及器具、其他针导管插管及类似品、助听器等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的种类上,与外资企业相比,整体水平还相差很远。
, 百拇医药
    洋货的超国民待遇

    外企之所以能够把持医疗器械高端市场,根本原因在于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跟不上。医疗器械工业的发展有赖于生物材料、传感器、计算机等新兴工业的发展,而我国在这些方面还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这使得医疗器械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但除了国内企业确实在研发方面一时难以企及外,跨国公司强大的政府公关能力以及现行的政策导向也帮了他们的大忙。

    医疗服务收费不平等的价格政策是国内厂商最为不满的地方。有关部门在制定医疗设备使用收费标准时忽视了技术性能,而笼统地规定国产医疗设备收费低于同类进口产品(一般相差1.5~3倍)。尽管进口医疗设备价格昂贵,但是由于医疗服务收费也昂贵,因此高投入后有高回报,能够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这对于已经商业化的医院来讲,无疑如同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将医院的采购行为首先指向了进口医疗设备。换句话说,即使是某国产医械的产品品质达到甚至超过了进口品牌的水平,医院也不太愿意买国货,因为这种对国产设备的歧视性收费定价减少了医院的收入,这样自然使国产医械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 http://www.100md.com
    进口税收政策也是洋货占据优势的一个原因。由于国家规定,被用作科学研究和教学用品的进口医疗器械产品可免征进口关税及增值税,购买国内产品则没有此优待。因此,许多医院和经营性机构纷纷以“教学科研”旗号进口这类产品,而不愿买国产货。由于监管不严,有业内人士称,2001年进口的171台磁共振,至少有70%是以这些名义进口的,免税额相当于进口价格的23%,这样就削弱了以低成本为竞争优势的国内产品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由于国产医械的价格起点比较低(90年代前国家对部分医疗器械限定价格),现在要提上去非常不容易,有人觉得国产设备价格就是应该低,进口的就是应当高,很是没有道理。

    由于价格落差的存在,进口产品获得了高额的利润,因而有些厂商每年可以花几百万甚至几千万赞助各种各样的研讨会和展览会,有大笔经费用于对行业主管部门及医院权势人物的公关,这又直接促进了产品的销售。而国内厂商由于利润空间非常有限,连起码的研发经费都很紧张,更别说用重金去疏通关系,如此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至于最终掏钱的消费者,由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更是被剥夺了发言权。
, 百拇医药
    民族产业期待突围

    虽然国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竞争能力始终令人担忧,但值得庆幸的是,在部分相对成熟的医疗仪器设备上,国内企业正在逐步崭露头角,甚至有少数企业已突破了一些高端设备的关键核心技术。东软的CT、X线机,迈瑞的监护仪、检验分析设备、超声产品,安科的磁共振装置,航天长峰的麻醉机和呼吸机,近年来在国内市场的份额都有了明显提升,打破了国外产品一统天下的局面,并迫使进口产品的价格大幅调低。东软还改变了过去由CE、西门子、飞利浦、东芝、岛津、日立六大巨头把持CT市场的格局,跻身全球第七位,在多排CT上,甚至超越岛津和日立,位列第五。

    在高档精密仪器研发方面,国内企业尚难与跨国公司一比高低,但在市场广阔的中低档产品领域,我国有一定优势,国内企业应该认清定位,重点发展已有一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例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老年社会的到来,方便老年人使用的器械、吸氧仪器、妇女保健和美容设备的需求旺盛,我国企业可大力开发新颖产品投放国际市场。
, 百拇医药
    在与洋巨头的竞争中,本土化的直销也是国内企业的一大优势。忠诚度低,网络脆弱的代理模式是进口产品的软肋,在国内外产品性能技术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国内企业应利用本土优势打击对手。

    当然,民族医疗器械工业的发展还有赖于政府的扶持以及改善目前不利的政策环境。政府应该严格监控进口产品的用途,防止偷税漏税,同时修改不合理的大型医疗设备使用收费标准,实行国产设备与进口设备使用收费同质同价;对于国内能够生产且能满足要求的医疗设备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购买国产品;应为购置高档大型医疗设备提供买方信贷,购买进口设备往往能得到出口国的买方信贷,只有我们也提供买方信贷,才有利于国产设备与进口设备平等竞争。

    技术壁垒也是我们可以采取的有力手段。由于技术标准落后,就贸易技术壁垒而言,在医疗设备领域我国几乎处于不设防状态,这令国外产品甚至二手设备可以长驱直入。相比之下,美国、日本和欧洲均建立了标准和认证体系,相关进口产品的论证历时1~2年,这客观上延缓了国外产品进入其国内市场的速度。同样,我们可以在积极采用国际标准的同时,从中国人身体的特殊需求出发,建立自己的标准,在WTO规则框架内,形成限制国外产品长驱直入的贸易技术壁垒。

    另外,国外企业大规模在中国设厂虽然意在抢占更多市场份额,但另一方面也客观地带来先进的科技、管理和服务,他们的示范作用将促进国内企业提升自身水平,这一规律在家电、饭店等行业开放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很好的验证,我们期望这一规律能在医疗器械行业重现。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国产医疗器械能与国外产品一较短长。, http://www.100md.com(杨育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