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世界》 > 2006年第5期
编号:11040178
追求大医风范 推普“南山精神”(1)
http://www.100md.com 2006年5月1日 《医药世界》 2006年第5期
     钟南山,这是个早已家喻户晓、如雷灌耳的名字。

    特别,当“非典”肆虐中华大地,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人间的时候,他,这位站在抗击非典最前沿的勇士、最关键的指挥官,以其卓越的贡献和献身精神,谱写了一曲舍身取义救死扶危的壮丽诗篇!

    如你登陆任何搜索网站,输入“钟南山”点击搜索,你就会发现这个“焦点”的分量和频率,你就会对钟院士的匆匆行踪肃然起敬!

    他是一面旗帜,他却又是一个凡人!

    他是一个典型,但同时也是一名普通的医生!

    他是一位院士,可他确是一名对政治有着独到见解的科学家!

    作为一名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坚持实事求是,其科学家的道德风骨和学术勇气,成为学界楷模。他讲过许多话,著过不少书。但“他从来不讲废话!”
, http://www.100md.com
    围绕着钟院士的光环很多,关于他的故事逸闻也很多。他用不凡的业绩为钟氏医学世家谱写了新的篇章,践行了父辈的诺言!

    带着对“南山现象”的关注,笔者在“非典”肆虐中华大地时曾经前往广医附一医院,解读钟南山(见2003年第7期《退休生活》杂志“本刊专访”《解读钟南山》文章);如今,面对广大市民百姓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困惑和积怨,笔者再次解读钟南山,感悟钟南山,于是有了此文章,权作是医治“看病难,看病贵”沉疴之偏方,也算为”刚刚开始“的中国医疗体制改革进忠言……

    或许有人以为,只是机遇把钟南山推上了潮头,时事让他成就了业绩!其实不然。

    偶然固然是个因素,但必然决非取决于偶然。之所以有这解读感悟的第一个结论,其中也蕴涵着偶然!

    因为,笔者在认真阅读着广医附一医院提供的资料时,某一根神经被接通了,它使笔者联想起了1997年曾经是全国发行的《广州卫生报》,想起了笔者当年在该报一版发表过的一篇关于感悟评价钟南山的文章摘录如下:
, http://www.100md.com
    不凡的业绩来自平凡的追求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铸就着伟大。平凡的追求使钟南山建树了不平凡的业绩,成了名人。成名之后仍能淡泊明志继续孜孜不倦地追求,永远不忘自己是个普通医生,一如既往遵循着自定的“病人的利益高与一切,病人就是亲人”的原则,履行天职如旧,不为名利光环所困,就更难能可贵,感人至深。这种实不平凡甘居平凡,始终保持普通医生本色,始终保持着那种为病人解除痛苦就是最大快乐的平凡追求,尤不平凡。比之时下那些无能摆架,追名逐利的“能人”来,钟院士之不凡就真该仰视才行的了。难怪,那电视镜头要再现许多声泪俱下的情景……

    “不管是院士还是院长,我首先是个医生”。钟南山这朴实无华的豪言壮语,是我们平民百姓最中听最欢迎的,也是他创造不凡的业绩受社会赞赏的真谛。人民需要大批像钟南山这样寓不凡于平凡之中的好医生!

    平凡的追求塑就无私的品格
, http://www.100md.com
    十年前的感悟只是短评,只有概念加品评,缺乏骨架和血肉。毕竟这是历史墨迹,笔者无奈。

    今年70岁的钟南山,有着中国知识分子的智慧与刚毅。说到他,广东几乎无人不晓。出身医学世家的钟南山是广东医疗卫生界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呼吸道疾病,特别是慢性支气管炎与哮喘病的诊治方面独树一帜。

    钟南山的无私品格,无论在医学界还是在社会各界,都是口碑甚丰的!他的身上洋溢着一种强大而崇高的人格力量。他在和平时期所表现的奋不顾身、身先士卒的英雄气质,比之战争年代那些舍身取义英勇无畏的先烈毫不逊色。

    ——这位屡创医学奇迹的呼吸病专家,这位在天冷时要把听诊器焐热了把手搓暖了才给病人听诊的仁爱长者,他的医德医风令人肃然起敬。关于他对别人的无私关爱,早就遐迩闻名,他的良好品格和作风被业内人士概括总结为“南山风格”。医生对患者体现出来的细心周到,将会极大地激起他们战胜病魔的决心和勇气。透过钟院士的细心周到,我们看到了一位老知识分子的道义和良知。没有深厚的人文修养和高尚的医德,一般人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心,常常因细腻而伟大。“为什么细腻本身就常常是伟大的,因为细腻体现了伟大的爱心和善良,体现了内在的良知和尊严”(摩罗语)。医者父母心,假如当今医生能够从“南山风格”中品出真谛,进而以父母之心去善待患者,善待病人家属,那么,剑拔的医患关系就会缓解,弩张的医患矛盾就可能乌有!难道不是么?!
, 百拇医药
    ——当致命的非典疫情袭来时,他又毅然挑起重担,站到了抗击病魔的第一线。当时,广州的发病人数越来越多,不少医院因不大了解“非典”的传染性而遭到重创。“鉴于呼研所的技术力量,同时考虑到危重病人有较强的传染性,应集中治疗。”钟南山主动向省卫生厅请缨:“把最危重的病人往我们医院送!”作出这个决定是需要很大勇气的。第一,当时病因不明,谁都没把握治好病人;第二,当时已明确该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钟南山没有考虑这些!从此,一个个危重“非典”病人纷纷从其他医院转送过来。这些如今看似平凡的决策,当时是需要何其非凡的勇气与胆识哦!“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之天使职责,不就是从这些看似平凡其实不凡的勇气与胆识中体现出来的么?!

    ——他果断地提出有效的治疗方案,为控制疫病打下了基础;他奔忙于各家医院之间,抢救危重病人;他带头组织多方协作,努力探寻发病源头;当流言四起、恐慌形成之时,他亮相于媒体,讲解疫病,安定人心;当自己也染上疾病时,他以家为病房,悄悄自我治疗,以免动摇“军心”……。他那与央视记者《面对面》的直言,真可谓掷地有声,所显示出来的人格力量,有目共睹。难哉!医生当到这个份上,何来“理解的鸿沟”?何来“信任之危机”?
, http://www.100md.com
    ——人们称他是医疗战线的勇士。在抗击“非典”的搏杀中,钟院士用他大无畏的精神和果敢的行动,永远冲锋在抗典战斗的第一线。在广医附一院接收危重病人最多的时候,钟南山身先土卒,顾不得与从新西兰回来的小孙子亲热,全力以赴投入工作。他亲自检查每一个病人,制定治疗方案,甚至抓起人工气囊为病人输氧。在他的带动下,医院上下拧成一股绳,形成了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无畏献身的团队。钟院士说:“医院是战场,作为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上去?”

    ——钟院士求实无私的胸襟,为学术界树立了楷模。他勇敢地否定了卫生部所属的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典型衣原体是非典型肺炎病因”的观点,为广东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制定救治方案提供了决策论据,因此被誉为“医务界抗击非典第一功臣”。钟南山对医学科技的求真务实与执着,是一以贯之的。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末,43岁的钟南山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皇家医院和伦敦大学深造。这位血气方刚的学者,在一篇关于氧气对呼吸衰竭病人肺部分流影响的论文中,一开始就推翻了英国赫赫有名的麻醉权威克尔教授对此问题的观点,而这个观点五年前就被公认。他以独到的见解和严谨的论证,获得大会常委的一致通过,扭转了西方社会对刚刚开放改革的中国科学家的偏见与蔑视。学术需要勇气,医者最重良心。有学术勇气和有道德良心的医生,是任何时候都紧俏的。在今年初召开的“两会”期间,钟院士评价说“如今中国的医生不少,但合格的不多”! 愚以为,钟南山所感慨者,恐怕就是当前医护队伍的“学术勇气”与“道德良心”这两大素质“不合格”哦!

    沿着这许多光辉的足迹和闪光的亮点追寻,人们不难发现,钟南山的无私品格是有目共睹的,是长期一贯的。那么,是什么东西塑就了他的“南山风格”呢?

    “医德的内涵是什么?我以为主要体现于‘想方设法为病人看好病’。”钟南山如此平和地诠释他的职业。他认为,有了这个出发点,就会对病人认真负责、和蔼周到;对个人得失荣辱不再计较、乐于奉献;对科学勇于探索、不畏艰难……

    [ 下 页 ], http://www.100md.com(叶炳昌)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