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世界》 > 2006年第9期
编号:11365920
当见利忘义成为制度的时候……
http://www.100md.com 2006年9月1日 《医药世界》 2006年第9期
     8月15日下午,我无意打开常看的电视频道——凤凰卫视。赫然,“口子窖酒特约社会能见度”节目之“医生奖金的秘密”正在热播。于是,我推开一切杂务,摸烟出火,寻笔觅纸,随着靓妹曾子墨的层层“逼供”,顺着高度清晰且比较客观公正的“能见度”,开始思考和探索起“医生开大处方开宰患者”的社会问题来了。

    (一)

    本期的“医生奖金的秘密”,主要追访的是湖南省常德市中医院的违规绩效奖金考核制度问题。2004年,常德市中医院领导酝酿了一个医院医护人员绩效奖金考核制度,大意是将医院各类人员的奖金与其工作业绩挂钩,实施绩效管理。其中,不少条款明显与国家卫生部“八个不准”和省有关部门的文件精神相悖,比如,将医生的业绩奖金与其开出的处方挂钩,实行开单提成,医院将医药代表的开药提成明码实价通告每个医生,进行开药回扣、逐月结算,等等。这些所谓的《绩效奖金考核制度》,由于明显违规,赤裸裸得几乎一丝不挂,当时一开会就受到广大职工代表的强烈反对。据节目中有关当事者披露:44名职工代表只有18人同意,其余反对;而医院领导则说有23人同意。即便真如院方领导所言,也就是个微弱超半的比例不是?可见,群众的眼睛雪亮,职代会的多数代表,还是有水准的!
, 百拇医药
    没有水准的是院方领导。这个所谓的“经济管理方案”,将医生的奖金与开方出药搞检查明目张胆地挂起了勾。这一挂不要紧,百姓患者可受不了。于是乎,当见利忘义成为了制度的时候,事情便开始复杂起来了——

    按照该制度,医生以开处方多少计算绩效,要达到考核绩效标准,才能领取规定指标10%的绩效工资,绩效优异者还可以出国旅游;另外,医生开彩超检查可以提成10%的检查费;开药则提成6%。如此之类的所谓绩效管理,明显是与国家卫生部的“八条标准”唱对台戏。尤其离谱的是,医药代表甚至将每项药品的回扣标准列出清单,明码时价,由医院行政管理部门发给每个医生,并逐月结算,其用意不言而喻。

    在“提成”与“回扣”这两把利剑的支使下,结果自然可观:常德中医院由此变了“味”,中医院的医生开出的却是大量的西药药方,每年近千万元的西药方子,使广大患者叫苦不迭。医院的绩效自然激增,用院方领导自豪的口吻来说是,医院的利润一年比一年多,创收一年比一年高。
, 百拇医药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该院以唐华林为首的6名医生,坚决抵制这项“逼良为娼”的绩效管理制度。他们有的是职代会成员,从一开始就坚决反对这项制度;有的在医生的良心与金钱之间苦苦抗衡,最终良心与职德占了上风,坚决不开大处方、滥检查。由于坚持医德与良知,这些医生三年来的绩效工资为0,于是把医院告到了劳动仲裁委员会。他们6人坚信自己是正义的!即使是鸡蛋碰石头,也在所不辞。境况可想而知,他们被市卫生监管人员多次抄家,说他们非法行医,可搜查并无实据。如今,以唐华林为首的6名医生坚定一个信念:搞到底!一直把损人利己的绩效制度废除,补发不该扣发的绩效工资。仲裁委不行,就上法院!

    (二)

    前些日子,我还在凤凰卫视《社会能见度》节目中看到另外一个采访,凸现了一位中国医生在角色冲突、良心发现以及勇敢、但孤独的抗争中的勇敢与无奈——

    这个医生叫张曙,是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的医生,他也曾为病人开药、开化验单而拿过回扣,但未泯的职业良心促使他开始了长达10年的举报征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自嘲地把自己的举报行动比作唐·吉诃德挑战大风车──一个普通的医生挑战一套顽强的药品潜规则。
, http://www.100md.com
    这套潜规则就是:越贵的药反而越好卖。因为药商的利润要靠医生的处方来实现,而低价药回扣低,甚至没有回扣,医生开方便不积极,于是,药商就要想办法给药品包装换一下,名称换一下,然后重新申报,价格定高一点,回扣高了,医生开方就多,这个药也就因此“畅销”。

    张曙最初也拿过回扣,但后来感到,“医生得一万块钱好处,病人就要损失10万,这太缺德了,这事不能干。”于是,他开始了10年毫无结果的“举报长征”。最具讽刺性的是,一次上面派人调查,要求该医院所有拿过回扣的人如实填表,但除了他一个人申明拿过回扣之外,所有其他同事都在表上宣称自己从未拿过回扣。

    谈到他“战风车”之举的目的,今年51岁的张曙略显疲惫地说:“我只希望,今后医生吃饭是靠技术而不是回扣。”

    (三)

    见利忘义缘何会成为制度?而且堂而皇之?实在发人深思!
, http://www.100md.com
    凤凰卫视揭露的这两起医疗案件,使我想到了“福利腐败”。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肩负着人民重托的代表委员们纷纷把质问的怒剑指向垄断性福利,他们把这种垄断性福利称之为“福利腐败”,引起举国上下共同关注。

    是呵,这如鸡肋般的“福利腐败”,打着“改革”之幌子,喊着“为民”的口号,因受益者之“拥护”而更具欺骗蒙蔽性。

    全国政协委员温克刚对新华社记者说:“前些日子我去医院看病,发现有些人不用挂号直接找大夫看病开药,后来有人告诉我,那些人是医院的职工,本院职工看病免挂号这是惯例,是理所当然的福利。我倒想问一问这个‘惯例',敲一敲这个‘福利':谁给了你‘免费午餐'?!”其实,温先生遇到的只是垄断性福利腐败之冰山一角。类似“福利腐败”并非医界独有,在我国各行各业都程度不同地存在。君不见:

    电力系统职工每月可享受几十到几百度不等的优惠,发电厂职工上下班还有专车接送;燃气行业职工每年有8-10瓶液化气或几十到几百立方的燃气白用;电信职工装电话、打电话、上网都享有免费待遇;公交地铁职工掏出员工证刷一下不买票即可乘车;供水公司职工每月仅交几块钱或有的干脆不交钱,自来水使用不计量;铁路职工出门坐火车不用买票还可享受卧铺待遇;交通系统职工穿上制服就能白乘车子通行神州;民航职工可以搭乘航班或全家享受不掏钱买票;广电系统内职工安装有线电视不交开户费和收视费;教育系统的教职工子弟可以享受低分录取的照顾,不交高昂的“择校费”,这种“福利”在大学阶段同样享受,同时,当地党政主要领导和与此利益相关的政府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子女或嫡系亲属的子女都可享受1年级至高中入学的低分和费用优惠;银行系统内部最大、最普遍的"福利"是把单位自行开发建设的商品房,用低于市场价甚至低于政府规定的最低线的价格卖给职工,还可在拿房贷时享受利息全免或低息的福利;工商职工自办门市可以申领下岗证免收管理费和减免执照验花费;税务职工有自办食堂,周一到周五家里不动锅,凭票就餐,如果自家人办企业或开门点,还可以申办减免或少交税;卫生防疫部门职工就能不花钱体检;人事局可以通过人才市场收费和收取人事代理费为本系统员工谋取旅游和疗养的福利;烟草职工除了搬进几乎免费的商品房和拿到紧张的烟草许可证外,每年还享受几条到几十条免费品尝香烟的待遇;盐务行业职工自己吃盐从来不花一分钱,整袋拖回家,吃不了还送亲友;城建部门职工自己建房买房办手续花老百姓1/3钞票,还可为亲友少花一半钱……这些都是公开的秘密。(以上资料摘自《经营管理者》杂志2006年第5期P8页)。要命的是,实际上这些福利都是得到政策保护的,这些白吃白拿的福利,在各个垄断性行业内部都有明文规定。
, http://www.100md.com
    透析上述现象,结论不难作出:是垄断性的行业造就了垄断性“福利腐败”!近些年来,许多垄断性行业和部门的垄断福利愈演愈烈,其危害性愈来愈重,社会负面影响也愈来愈坏。一是垄断行业为转嫁福利成本,以“亏损”为由、以涨价的形式增加百姓负担,引发社会信任危机;二是“福利腐败”打着种种“合法”的幌子,各自攀比,争相豪取,使社会上的弱势群体、非垄断行业明显吃亏,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三是为以权谋私者隐开绿灯,滋生了权力寻租的土壤;四是贪壑难填,把国有资产变成搜刮民膏的工具不算,还导致大量国有资产流失;五是不择手段敛财,偷逃国家税收。尤为可气的是,一些垄断性行业面对社会的质疑和不满,甚至喊“冤”哭“穷”,演技拙劣。

    (四)

    中国医疗改革最为人诟病的一大流弊就是所谓的“以药养医”。据中国卫生部门提供的数据,2005年中国居民平均每人看一次病要花79元,住院要花2891元,其中药费分别占60%和47%。这说明,药费是医疗费用的最主要构成。而“以药养医”导致医生和药商联手榨取患者的金钱,用网上一篇文章的话说,“制药商通过和医院的结盟,获得了垄断利润;政府则成功地甩掉了医疗负担的包袱;最倒霉的是病人:花了钱,却消不了灾。”湖南常德市中医院顶风违规搞所谓的“绩效管理经济方案”,便是最有力的说明。
, 百拇医药
    “以药养医”,使药商成为贿赂医生的奸商,也使本应治病救人的医生变成“医商”。但“医”和“商”两种角色天生存在冲突,医生的良心便在这种冲突中备受折磨。

    剖析凤凰卫视“社会能见度”暴光的上述两大案件,再清楚不过地向人们表明:中国的医改应该找到一套能够让医生“靠技术而不是靠回扣吃饭”的机制。这个机制应当立足现实,综观全局,将医疗腐败现象放在其他行业形形色色的“福利腐败”现象中加以考察,找准“病灶”。消除“福利腐败”,是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道绕不开的坎。要而言之,体制改革不彻底、国家政策法规滞后、缺乏成本核算机制、自私自利的行业规则、应交利润不上缴和监管处于真空,是造成“福利腐败”六大深层“病灶”。我们必须大力推行“共享式改革”的正确理念,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分享改革成果,坚决扭转“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集团化”的异化改革倾向,打破垄断,鼓励竞争,消除打着种种幌子的“福利腐败”。只有这样,治理“福利腐败”才有希望,形形色色的见利忘义的东西才不会成为制度规定、披上“合法合理”的外衣来鱼肉百姓,践踏良知!

    记者以为,只有像反对贪污受贿那样,严查严惩,建立机制,完善制度,堵防并举,才能尽快消除包挎医疗卫生

    事业在内的集体性的“福利腐败”,让改革发展之果惠及全体人民,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百拇医药(叶炳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