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世界》 > 2007年第5期
编号:11466407
民族医药开发挑战与机遇并存
http://www.100md.com 2007年5月1日 《医药世界》 2007年第5期
     我国经国家医药主管部门批准生产的民族药成药已达900多种,主要生产藏、蒙、维、傣、苗、彝6种民族药,尤以藏药和苗药发展较快。一些复杂苛求的技术标准、法规和名目繁多的要求以及更多隐蔽的贸易壁垒、绿色壁垒、生物多样性壁垒等,对民族医药学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医源性、药源性疾病日益增加、疾病有所改变、化学药品毒副作用不断出现(如在比较发达的美国,每年因抗菌素使用不当及其毒副作用致死超过20万人),世界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转变。民族药越来越符合现代崇尚天然药物的新健康理念。目前全球使用天然药物的人数将近世界人口的80%,西方草药市场的年增长速度已超过世界药品市场的年增长速度,专家预测2010年天然药物和保健品的国际市场交易额至少要达到2千亿美元,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利益空间驱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把目标投向对民族医药的研究开发。我国西部蕴藏的植物药资源占全国药材资源80%以上,近年来西部开发战略不断深入实施、中国入世和中东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等,为民族医药走向世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 百拇医药
    加强民族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

    民族医药的传统理论和独特诊疗方法没有得到继承,已开发出来的民族药大部分只能以其疗效为基础在剂型上作一些有限的改进,而发生治疗作用的机理等深层问题尚难澄清,理论研究严重不足。以苗药的发展为例,尽管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纲、经、症、疾”的理论模式和用药规律,但因苗族无文字,其基本理论、配伍剂型、用药规律多靠口传心授或部分散载于汉文抄本、古本书籍中,使其医理一直停留在原始朴素状态。现在黔东南州已成立了苗族医药研究所,但仍有人才、设备诸多局限,有可能仅仅作为一种植物药(或动物、矿物药)最终变成西药的生产原料。要让更多的民族药进入《中国药典》、《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目录》。

    加强民族医药资源保护,搞好深度开发利用

    民族医药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应成为当地支柱产业和走向国际市场的优势产业,但我国的民族药药材一直处于自采、自种、自制、自用的自然经济状态,没有销售渠道和《收购目录》,生产民族药的原料也绝大部分来自于野生。建议在全国成立若干民族医药资源保护区,按照“生态优先、保护优先、抢救优先”的方针对民族医药用植物有计划地种植、开发,对濒危药用生物要立即抢救和禁用、限用。要将民族药原料基地建设和原药材的生产纳入GAP轨道,按GAP的要求建立药材生产基地。在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山区、牧区,鼓励草医行医,鼓励有专长的民族医师带徒传授独特的诊疗技术和理论,支持民族医师的医疗活动。
, 百拇医药
    加快民族医药的产业化建设

    民族药现代生产企业从20世纪80年代出现,至今发展到涉及西部9省区的150多家企业,尤其是一批民营企业涉足民族医药生产领域,极大推动了民族药的制药生产水平。现在经国家医药主管部门批准生产的民族药成药已达900多种,主要生产藏、蒙、维、傣、苗、彝6种民族药,尤以藏药和苗药发展较快。

    但科研开发起步晚、起点低、资金不足、装备落后、人材缺乏、生产盲目滞后、生产规模偏小、产品技术创新水平不高等诸多不足,导致丰富的民族药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生产企业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资源优势还难以转化为产业优势、市场优势。相关部门应在政策、技术和资金上给以有力扶持,以扩大整合现有企业为主,严格控制新办企业,拨高起点、扩大规模、树立品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益。对民族医药企业制定一定的税收减免、贷款优惠政策并在城市医政药政管理中适当放宽民族医药的准入条件,对民族药产品实行品种保护、优质优价。剂型生产已由过去单纯的丸、散、膏、丹发展到现在内服药的胶囊、散剂、丸剂、口服液和外用药的酊水、喷雾剂和膏剂、膜剂等多种剂型,使新工艺、新辅料、新技术的应用不断走进民族药生产。另外,当前中国已经加入WTO,一些复杂苛求的技术标准、法规和名目繁多的要求以及更多隐蔽的贸易壁垒、绿色壁垒、生物多样性壁垒等,对民族医药学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http://www.100md.com(禇玉洁 赵吉寿 王金城 郑启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