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世界》 > 2008年第1期
编号:11677131
“宝塔糖”消亡之谜(1)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月1日 《医药世界》 2008年第1期
     “山道年”是拉丁文“santoninum”的中文音译。说起山道年,人们并不熟悉;但说起宝塔糖,大部分中国人都记忆犹存。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宝塔糖这种专治蛔虫的药品曾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山道年”就是宝塔糖的药品名称和商标名称。今天,“山道年”已经悄然不见了踪影。人们不禁要问,这种专治蛔虫的药品为什么在我国市场上消亡了?在“山道年”不见了踪影的后面还有什么鲜为人知的秘闻?下面,让我们一起揭开“山道年”消亡之谜。

    “山道年”对付的蛔虫是一种古老的人体寄生虫,这种人体寄生虫主要来源于污染上蛔虫虫卵的食物。

    在五十多年前的解放初期,蛔虫病在我国是一种城市与农村都大面积存在的非常普遍的疾病,根本原因是当时城市与农村的环境卫生和饮食卫生条件都实在是太差。人们在食用了污染上蛔虫虫卵的食物后,这些蛔虫虫卵就会寄生在人体的小肠里迅速繁衍生殖,轻则会有阵发性腹痛、厌食、恶心、严重消瘦等症状;重则会有严重营养不良、发育障碍、智力减退,甚至还会出现哮喘、荨麻疹等过敏症状。如果蛔虫钻入了胆管、阑尾、胰管等处后,还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危及生命的后果。
, 百拇医药
    蛔虫病的克星就是“山道年”。这种专门用于驱除蛔虫的药剂是从菊科植物蛔蒿中提取的。从蛔蒿中提取的纯净“山道年”外观为无色结晶或白色结晶的粉末状物质,制造为成品后的驱蛔药剂一开始为片剂。后来,根据蛔虫病在儿童少年中高发的特点,为了让小孩愉快地服药,药厂将片剂改进,加入一定比例的食糖后,制造为淡黄色、粉红色圆锥体的宝塔形状。于是,人们便将这种驱蛔药称为宝塔糖。

    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百废待兴,对药品的登记注册与监督管理尚未走上正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山道年”成了全国十几家制药工厂共同使用的专门用于驱除蛔虫的药品名称与商标名称合一的混合名称。

    蛔蒿生长于绝地的稀有植物

    蛔蒿这种耐寒冷的野外原生植物在植物学上又称“山道年蒿”,是多年生半灌木,是北极圈内的特有的可以被人类用来作为药用的植物。北极圈内的气候特点一是非常寒冷;二是在每年6月22日前后的夏至日,太阳会终日照射。在每年12月22日前后的冬至日,太阳会终日照射不到。这种特殊的气候特点使蛔蒿生长得十分茁壮,也使蛔蒿成为前苏联独一无二特有的药用植物。经过前苏联植物学家们的人工培植,在精心管理和条件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发现蛔蒿在北极圈外的环境条件下也可以生存,但成活率较低。
, 百拇医药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0~1951两年内,我国生产“山道年”的原料药剂一直是全部依靠从前苏联进口。

    1952年,作为前苏联的援华项目,我国从前苏联引进了“山道年”的野外原生植物蛔蒿种子试种。

    1954年,只有一个农场引种成活

    1952年,农业部、化工部、卫生部、公安部联合发文,共同实施引进蛔蒿种植的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将从前苏联引进的20克(重量只有20克的蛔蒿种子,由此可见这种种子的珍贵)蛔蒿种子平均分成四份,在公安人员的保护下护送到有试种任务的呼和浩特、大同、西安、潍坊等四个国营农场分别试种。到1954年年底,由于环境温度、阳光日照、自然气候、肥料成分、土质结构、日常管理、周边条件等方方面面的原因,呼和浩特、大同、西安等三家国营农场试种的蛔蒿均宣告失败,惟有潍坊农场一家试种的蛔蒿宣告成功。

    为了对外保密起见,潍坊农场试种的蛔蒿对外宣称试种的是“一号除虫菊”。潍坊农场坐落在坊子火车站东南方约一公里处。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日伪“胶济铁路潍县农业试验场”(潍县是新中国成立以前潍坊市的前身)。侵华日军投降后,一直到新中国成立的前夕,这里的土地均被附近的农民无偿占用,房子也都失修倒塌。1948年,潍县县城被我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解放以后,山东省人民政府农业厅投资重建该试验场,并与坊子西农场合并,称山东省农业试验场;1952年山东省将该试验场下放给昌潍专区,称昌潍专区农场;1968年,该农场由地方划归驻潍部队某部使用。
, 百拇医药
    从1954年开始,潍坊农场就成了全国“山道年”提取原料蛔蒿的惟一的种植基地。

    1955年~1958年,前苏联的药用植物专家基里扬诺夫应邀来华多次进行工作访问,当听到我国只有潍坊一地成为“山道年”提取原料蛔蒿的种植基地后,曾经三次从北京专程到潍坊农场指导蛔蒿的种植和调查研究。在此期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也派出多名药用植物专家到潍坊农场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蹲点研究。

    蛔蒿种植的鼎盛时期50年代后期

    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潍坊农场蛔篙的种植面积经过几年的发展,由少到多,扩大到了8640亩,平均年产蛔蒿花叶近15万公斤,平均年产蛔蒿种子为3100公斤。不但为全国十几家制药企业提供了“山道年”的生产原料,还有少量出口。

    197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因此项目的成功获得了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为了密切配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的科学分析,昌潍专区中心药材公司派专人定期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采摘收集寄送蛔蒿植物茎叶与种子的样品。
, 百拇医药
    昌潍专署由一名副专员挂帅分管蛔蒿的种植生产。潍坊农场当时的场长带领农场的技术人员对蛔蒿的选优复壮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使单位面积产量在几年内就提高了一倍。

    当地公安局将潍坊农场蛔蒿的种植项目作为重点保护的目标。曾经发生过几次少数蛔蒿被当地农民当作菊花移走的事件,所移走植物都被公安人员全部追回。

    当时分工,从蛔蒿植物茎叶中提取“山道年”的是淄博市一家知名制药企业。在1958年曾经一次建起40间烤房,专供鲜蛔蒿植物茎叶的烘干。

    1960年~1962年,我国国民经济因遇到了三年自然灾害的突然袭击,其后果是人所共知的:一是使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二是由于粮食奇缺,城乡以野菜充饥的群众多得很,蛔虫病在我国百姓群众中也呈现了急剧上升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是蛔虫病急剧增多;另一方面是粮药用地矛盾突出。无疑,粮食生产是最紧迫的,是第一位的。为了确保粮食产量,潍坊农场蛔蒿的种植面积由8000多亩下降到500亩,使蛔蒿的产量急剧下降。蛔蒿提取的设备都是从当时的苏联引进的,由于“山道年”的提取原料的植物茎叶太少,这些大设备还不够“塞牙缝”的,结果不能维持这些价值昂贵设备的正常运转,药厂拒绝收购蛔蒿。在这种情况下,在几年里接连发生了一系列令人焦虑的事情。

    在潍坊农场与昌潍专区中心药材公司的贮存条件都很简陋的情况下,1961年该药材公司只好用再生麻袋装蛔蒿的办法进行露天码垛存放,结果烂掉了, 百拇医药(王建贵)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