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百事通.健康一点通》 > 2016年第5期
编号:12833199
人生贵在行胸臆
http://www.100md.com 2016年5月1日 《家庭百事通·健康一点通》 2016年第5期
     每个人一生中,都曾经有过一个依照真性情生活的时代,那便是童年。孩子是天真烂漫,不肯约束自己的。他活着整个儿就是在享受生命,世俗的利害和规矩暂时还都不在他的眼里。随着年龄增长,染世渐深,俗虑和束缚愈来愈多,原本纯真的孩子才被改造成了俗物。

    那么,能否逃脱这个命运呢?很难,因为人的天性是脆弱的,环境的力量是巨大的。随着童年的消逝,倘若没有一种成年人的智慧来及时补救,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失掉童心。孟子所谓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正说明智慧是童心的守护神。凡童心不灭的人,必定对人生有着相当的彻悟。

    所谓彻悟,就是要把生死的道理想明白。名利场上那班人不但没有想明白,只怕连想也不肯想。名利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官做大了还想更大,钱赚多了还想更多。在这终身的驰逐中,不再有工夫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接着连属于自己的真兴趣也没有了,那颗以享受生命为最大快乐的童心就这样丢失得无影无踪了。

    事情是明摆着的:一个人如果真正想明白了生之必死的道理,他就不会如此看重和孜孜追逐那些到头来一场空的虚名浮利了。他会觉得,把有限的生命耗费在这些事情上,牺牲了对生命本身的享受,实在是很愚蠢的。

    人生有许多出于自然的享受,例如爱情、友谊、欣赏大自然、创造艺术等等,其快乐远非虚名浮利可比,而享受它们也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条件。

    在明白了这些道理以后,他就会和世俗的竞争拉开距离,借此为保存他的真性情赢得了适当的空间。而一个人只要依照真性情生活,就自然会努力去享受生命本身的种种快乐。

    当然,一个人彻悟了生死的道理,也可能会走向消极悲观。不过,如果他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这即可避免。他反而会获得一种认识:生命的密度要比生命的长度更值得追求。从终极的眼光看,寿命是无稽的,无论寿长寿短,死后都归于虚无。无论活多活少,谁都活在此刻,此刻之前的时间已经永远消逝,没有人能把它们抓在手中。所以,与其贪图活得长久,不如争取活得痛快。这就如明代文学家袁中郎所说:“人生不得行胸臆,纵年百岁犹为夭。”, 百拇医药(周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