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抗病毒药理作用研究述评(1)
徐 珊 王 乐 杨巧芳 孟庆刚
摘 要:目的:总结有关黄芩及其活性成分抗病毒药理作用的研究现状,为开发中药抗病毒新药提供依据。方法:对近年来国内外期刊中有关黄芩及其活性成分抗病毒作用的文献进行了检索和综述。结果:总结了黄芩具有抗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体病毒、SARS冠状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人巨细胞病毒、柯萨奇病毒及猪生殖和呼吸系统综合征病毒等作用。结论:黄芩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有望开发成为安全有效的中药抗病毒新药。但对其抗病毒作用机制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黄芩;抗病毒;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11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7-1355-03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mis Geor-gi)的干燥根。目前研究认为,黄芩的有效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其主要药理作用为抗菌、抗病毒、抗炎、抗变态反应、抗氧化及抗肿瘤等。大量文献报道显示,黄芩的抗病毒作用是其清热解毒功效的一个重要体现,近年来对黄芩(包括其有效成分)抗病毒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日趋深入,本文就该方面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 流感病毒
体外实验发现,黄芩根煎剂对流感病毒PR8株、亚洲甲型流感病毒等具有一定的对抗作用。国外研究主要从整体、器官、细胞水平阐明其作用机制。永并隆之认为。黄芩根中分离出的黄酮成分F36(5,7,4’-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异黄芩素-8-甲醚)可较强地抑制小鼠感染流感病毒(IFV)及明显阻碍IFV对小鼠的致死活性,对IFV的唾液酸酶有特异的抑制活性,并抑制IFV的膜融合及脱壳。Nagai发现,黄芩黄酮F36抗流感病毒A(H3N2)、B的作用机制,部分是通过抑制病毒膜与病毒感染周期前期红细胞浆质/溶酶体膜溶合,从而抑制其增殖、B病毒在基质中释放及其与脂质体结合及在肺中的增殖的。
2 呼吸道合胞体病毒(RSV)
国外采用体外实验方法,证实了黄芩提取物在细胞水平对RSV的抑制作用。Ma SC等,通过细胞病变效应(CPE)测定法证实,黄芩提取物对RSV表现出抗病毒活性,IC(50)50%抑制浓度,6.3-52.1micvof/mL;SI选择指数:2.0-32.1。对黄芩提取物的进一步提纯发现,anagy-rine、oxyma2trine、sophoranol、wogonin和oroxylin A是抗RSV的有效成分。Li Y等,亦采取CPE测定法证实了黄芩提取物的体外抗RSV的作用[IC(50)50%抑制浓度,12.5-32microg/mL;SI选择指数:11.2-40]。国内目前亦主要是体外实验、细胞水平的研究。王雪峰等,曾将定喘汤分解剂在Hela细胞上进行抗RSV的实验研究。指出,黄芩有抑制细胞内RSV增殖的作用,或抑制了病毒复制的某一环节。
3 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近年来,对黄芩黄酮类成分(黄芩苷、黄芩苷元)抗HIV作用的研究成为国内外研究黄芩抗病毒作用的一大热点,且均已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
3.1 国外研究 黄芩苷早期研究发现,黄芩苷在细胞培养中能抑制HIV-1病毒逆转录酶(RT)的活性和细胞病变(CPE),抑制病毒荧光抗元(FA),P24抗元和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抑制HIV-l在H9细胞中生长。KITAMU RA等,的实验证明,黄芩苷能显著抑制植物血凝素(PHA)引起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HIV-1的复制,其抑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对无症状的HIV-1携带者PHA引起的PBMC中HIV-1的复制也有抑制作用。且尚未发现细胞毒性和抑制细胞生长现象。LiBQ,Fu T的研究发现,黄芩苷能抑制由包壳蛋白介导的热带T细胞株X4与感染HIV-1病毒的热带单核细胞株R5的细胞融合,并能在HIV-1病毒感染的早期阶段阻止DNA的复制。近5年来,医学工作者从多个方面对黄芩苷抗HIV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Wu等,研究发现,黄芩苷在20μg/mL的浓度下对体外培养的T细胞株CEM无细胞毒性,而在感染HIV病毒的CEM细胞则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性,表现为引起细胞DNA发生断裂,对高容量释放HIV病毒的CEM-HIV细胞效应尤其明显。然而,当以低浓度的黄芩苷(0.1、0.3、2mg/L)与CEM-HIV细胞温育24-48h,存活的细胞上升了25%。进一步温育6-8天,只有低HIV释放容量的细胞存活。提出,黄芩苷也许选择性地诱导高病毒释放容量的CEM-HIV细胞导致细胞凋亡,而刺激低HIV产生的细胞增殖。从而推测黄芩苷的抗HIV作用可能与诱导CEM-HIV细胞的凋亡有关。Sun Z等,副通过电化学方法研究了黄芩苷与DNA的相互作用。发现,黄芩苷通过嵌入的方式与DNA结合,这个特征使其能够识别双链DNA和单链DNA。此外,黄芩苷一锌复合物(BA-Zn)的体外抗HIV-1活性过去已有研究。WangQ等,对比了黄芩苷与BA-Zn的抗HIV-1活性。体外试验研究显示,与黄芩苷相比,BA-zn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和较高的抗HIV-1活性。在抑制重组体RT和HIV-1侵入宿主细胞方面,BA-Zn比黄芩苷更有效。与锌的耦合增强了黄芩苷的抗HIV-1活性。小鼠体内试验,黄芩苷能显著抑制白血病病毒引起的脾肿大和白细胞升高。
黄芩苷元于1989年就已报道体外可抑制HIV-1逆转录酶和在细胞培养中抑制HIV-1,静滴可使MDS病人P24抗元下降,T4淋巴细胞上升。Ahn HC等,利用荧光和循环二色性光谱法,在HIV-1整合酶有催化作用的区域的构象方面,研究了其抑制剂一黄芩苷元的作用。研究发现,黄芩苷元能与HIV-1整合酶催化作用核心区域的疏水部位相结合(比例为2:1),并诱导整合酶的构象发生改变。
3.2国内研究赵晶等,发现,黄芩苷及黄芩苷元在细胞培养中均能抑制免疫缺陷病毒逆转录酶(HIV-1RT)的活性。黄芩苷及苷元为A环取代的羟基黄酮,为了解A环取代羟基的数目及位置与抗病毒活性的关系,分别遮蔽黄芩苷及苷元的6位羟基,观察其抑制HIV-1RT的活性及细胞毒性。结果证实,黄芩苷及苷元的6位羟基被遮蔽则丧失抑制HIV-1RT活性,说明6位羟基为抑制HIV-1RT活性所必需。且黄芩苷元抑制HIV-1的活性及细胞毒性均强于黄芩苷,两种化合物治疗指数相近。
4 抗乙型肝炎病毒(HBV)
国内研究,体外实验发现,黄芩根煎剂能够抑制乙型肝炎病毒DAN复制。HBV抗原的体外活性抑制实验表明,黄芩苷对HBV的3种抗原(乙肝表面抗原、乙肝病毒e
[ 下 页 ], http://www.100md.com(徐 珊 王 乐等)
摘 要:目的:总结有关黄芩及其活性成分抗病毒药理作用的研究现状,为开发中药抗病毒新药提供依据。方法:对近年来国内外期刊中有关黄芩及其活性成分抗病毒作用的文献进行了检索和综述。结果:总结了黄芩具有抗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体病毒、SARS冠状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人巨细胞病毒、柯萨奇病毒及猪生殖和呼吸系统综合征病毒等作用。结论:黄芩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有望开发成为安全有效的中药抗病毒新药。但对其抗病毒作用机制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黄芩;抗病毒;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11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7-1355-03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mis Geor-gi)的干燥根。目前研究认为,黄芩的有效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其主要药理作用为抗菌、抗病毒、抗炎、抗变态反应、抗氧化及抗肿瘤等。大量文献报道显示,黄芩的抗病毒作用是其清热解毒功效的一个重要体现,近年来对黄芩(包括其有效成分)抗病毒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日趋深入,本文就该方面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 流感病毒
体外实验发现,黄芩根煎剂对流感病毒PR8株、亚洲甲型流感病毒等具有一定的对抗作用。国外研究主要从整体、器官、细胞水平阐明其作用机制。永并隆之认为。黄芩根中分离出的黄酮成分F36(5,7,4’-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异黄芩素-8-甲醚)可较强地抑制小鼠感染流感病毒(IFV)及明显阻碍IFV对小鼠的致死活性,对IFV的唾液酸酶有特异的抑制活性,并抑制IFV的膜融合及脱壳。Nagai发现,黄芩黄酮F36抗流感病毒A(H3N2)、B的作用机制,部分是通过抑制病毒膜与病毒感染周期前期红细胞浆质/溶酶体膜溶合,从而抑制其增殖、B病毒在基质中释放及其与脂质体结合及在肺中的增殖的。
2 呼吸道合胞体病毒(RSV)
国外采用体外实验方法,证实了黄芩提取物在细胞水平对RSV的抑制作用。Ma SC等,通过细胞病变效应(CPE)测定法证实,黄芩提取物对RSV表现出抗病毒活性,IC(50)50%抑制浓度,6.3-52.1micvof/mL;SI选择指数:2.0-32.1。对黄芩提取物的进一步提纯发现,anagy-rine、oxyma2trine、sophoranol、wogonin和oroxylin A是抗RSV的有效成分。Li Y等,亦采取CPE测定法证实了黄芩提取物的体外抗RSV的作用[IC(50)50%抑制浓度,12.5-32microg/mL;SI选择指数:11.2-40]。国内目前亦主要是体外实验、细胞水平的研究。王雪峰等,曾将定喘汤分解剂在Hela细胞上进行抗RSV的实验研究。指出,黄芩有抑制细胞内RSV增殖的作用,或抑制了病毒复制的某一环节。
3 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近年来,对黄芩黄酮类成分(黄芩苷、黄芩苷元)抗HIV作用的研究成为国内外研究黄芩抗病毒作用的一大热点,且均已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
3.1 国外研究 黄芩苷早期研究发现,黄芩苷在细胞培养中能抑制HIV-1病毒逆转录酶(RT)的活性和细胞病变(CPE),抑制病毒荧光抗元(FA),P24抗元和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抑制HIV-l在H9细胞中生长。KITAMU RA等,的实验证明,黄芩苷能显著抑制植物血凝素(PHA)引起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HIV-1的复制,其抑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对无症状的HIV-1携带者PHA引起的PBMC中HIV-1的复制也有抑制作用。且尚未发现细胞毒性和抑制细胞生长现象。LiBQ,Fu T的研究发现,黄芩苷能抑制由包壳蛋白介导的热带T细胞株X4与感染HIV-1病毒的热带单核细胞株R5的细胞融合,并能在HIV-1病毒感染的早期阶段阻止DNA的复制。近5年来,医学工作者从多个方面对黄芩苷抗HIV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Wu等,研究发现,黄芩苷在20μg/mL的浓度下对体外培养的T细胞株CEM无细胞毒性,而在感染HIV病毒的CEM细胞则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性,表现为引起细胞DNA发生断裂,对高容量释放HIV病毒的CEM-HIV细胞效应尤其明显。然而,当以低浓度的黄芩苷(0.1、0.3、2mg/L)与CEM-HIV细胞温育24-48h,存活的细胞上升了25%。进一步温育6-8天,只有低HIV释放容量的细胞存活。提出,黄芩苷也许选择性地诱导高病毒释放容量的CEM-HIV细胞导致细胞凋亡,而刺激低HIV产生的细胞增殖。从而推测黄芩苷的抗HIV作用可能与诱导CEM-HIV细胞的凋亡有关。Sun Z等,副通过电化学方法研究了黄芩苷与DNA的相互作用。发现,黄芩苷通过嵌入的方式与DNA结合,这个特征使其能够识别双链DNA和单链DNA。此外,黄芩苷一锌复合物(BA-Zn)的体外抗HIV-1活性过去已有研究。WangQ等,对比了黄芩苷与BA-Zn的抗HIV-1活性。体外试验研究显示,与黄芩苷相比,BA-zn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和较高的抗HIV-1活性。在抑制重组体RT和HIV-1侵入宿主细胞方面,BA-Zn比黄芩苷更有效。与锌的耦合增强了黄芩苷的抗HIV-1活性。小鼠体内试验,黄芩苷能显著抑制白血病病毒引起的脾肿大和白细胞升高。
黄芩苷元于1989年就已报道体外可抑制HIV-1逆转录酶和在细胞培养中抑制HIV-1,静滴可使MDS病人P24抗元下降,T4淋巴细胞上升。Ahn HC等,利用荧光和循环二色性光谱法,在HIV-1整合酶有催化作用的区域的构象方面,研究了其抑制剂一黄芩苷元的作用。研究发现,黄芩苷元能与HIV-1整合酶催化作用核心区域的疏水部位相结合(比例为2:1),并诱导整合酶的构象发生改变。
3.2国内研究赵晶等,发现,黄芩苷及黄芩苷元在细胞培养中均能抑制免疫缺陷病毒逆转录酶(HIV-1RT)的活性。黄芩苷及苷元为A环取代的羟基黄酮,为了解A环取代羟基的数目及位置与抗病毒活性的关系,分别遮蔽黄芩苷及苷元的6位羟基,观察其抑制HIV-1RT的活性及细胞毒性。结果证实,黄芩苷及苷元的6位羟基被遮蔽则丧失抑制HIV-1RT活性,说明6位羟基为抑制HIV-1RT活性所必需。且黄芩苷元抑制HIV-1的活性及细胞毒性均强于黄芩苷,两种化合物治疗指数相近。
4 抗乙型肝炎病毒(HBV)
国内研究,体外实验发现,黄芩根煎剂能够抑制乙型肝炎病毒DAN复制。HBV抗原的体外活性抑制实验表明,黄芩苷对HBV的3种抗原(乙肝表面抗原、乙肝病毒e
[ 下 页 ], http://www.100md.com(徐 珊 王 乐等)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根类 > 黄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