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象思维
编号:11500603
论应象思维在构建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作用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1日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年第8期
     摘要:中医思维是中医学者在中国古代的生产、文化环境中,逐渐形成的以形象思维为主体的多种思维方式的有机结合,是相对稳定的特定思维模式。在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等中国古代哲思想的深刻影响下,中医学形成了一整套与西医学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应象思维即为其中之一。从应象思维的由来入手,从生理、病理、诊断、防治等方面阐述了应象思堆在构建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作用。

    关键词:中医思维方法;象思维;应象思维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8-1573-02

    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客观现象,它受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结构及知识积累、民族心理特征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条件的不同决定着人们的思维活动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层次或不同民族心理条件下,表现为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医思维是中医学者在中国古代生产、文化环境中,逐渐形成的以形象思维为主体的多种思维方式的有机结合,是相对稳定的特定思维模式。在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下,中医学形成了一整套与西医学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一独特的思维方式主要表现为象思维,包括意象思维、应象思维、法象思维和表象思维。本文仅就应象思维做以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 http://www.100md.com
    1 应象思维的由来

    “应象”一词,首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应”即对应、适应之谓;“象”即事物可见的现象或摹拟物象的象。主要指事物的功能和行为之象。应象是关于阴阳在自然和人体有象相对应的理论。中医学认为生命来源于自然界,“人秉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也必将随着自然界的变化而改变。这种思维方式受着古代中国哲学天人关系论的影响。其思想的阐发、理论的建构则在于阴阳五行,观察法和取象比类法作为最基本的认知方法,使古人发现并总结出人与天地之间最明显的相应联系,为中医理论体系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基础。应象思维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医整体思维模式。

    2 应象思维在构建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作用

    2.1 建立了中医四时五脏阴阳的整体联系体系 中医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中医学在研究脏腑与其他组织器官的功能时,总是着眼于彼此之间的结构功能关系,通过相互之问的联系来阐明各自脏腑组织的内涵。例如依据五行理论在五脏之间建立起相互生克的五行结构关系,同时又将其它组织结构分别与五脏建立起五行的同行联系,于是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五行系统。而这个系统又从属于以五时五方为中心的天地五行大系统。五脏五腑五官五志等体组织功能分别与五时五方五气五味等自然物象相通应,彼此问发生横向和纵向的五行大结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奠定了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的理论基础。不育而喻,这是天人相应的应象思维方式。
, http://www.100md.com
    2.2 确立了中医天人相应的阴阳时间医学 阴阳时间医学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具体体现在生理、病理、诊断、养生治疗等各个方面。仅举生理为例,众所周知,一年有四季的变化,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遵循着春华秋实的变化规律,人体也不例外。体内的津液代谢呈现出时间节律的变化。《灵枢·五隆津液别》曰“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利,水流于膀胱,则溺与气。”自然界的月亮有盈亏的变化,人体的气血也呈现出盛衰的变化,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曰:“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说明了人体的气血运行与月相盈亏有着对应的关系。在病因、病机、诊断与防治方面的应用举例详见下述。

    2.3 丰富了中医的病机理助文件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传变与正气和邪气有关,《内经》根据阴阳四时消长变化推论疾病传变,认为不同性质、不同季节的病因往往侵袭与之同类的部位,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 http://www.100md.com
    人体正气盛衰决定疾病的进退,而人体正气的盛衰与昼夜四时阴阳消长同步,因此疾病的进退也随昼夜四时阴阳消长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认识正是基于应象思维。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充分体现了天人相应的应象思维。伴随一日中太阳的变化来推论人的抗病能力在一日内也有周期性变化,所以病情在一日内表现为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根据自然界的气候存在太过或不及,非其时有其气的情况,万物出现反常变化,提出了“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伏气学说。此外,尚有运气学说的以60年为1个周期来探讨气候的节律变化及其对人体影响的超年节律。

    中医学强调社会因素也构成病因,如《素问·疏五过》曰:“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充分说明人与社会的“应象”关系。

    2.4 完善了中医诊断方法 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是望闻问切四诊,所强调的是整体诊察。《内经》以天地四时相应的应象思维观念指导着诊断。
, http://www.100md.com
    按照应象思维的观点,不仅脏腑气血与四时相应。脉象亦随四时的更替而发生相应的变动,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又如《素问·玉机真藏论》曰:“春脉如弦”、“夏脉如钩”、“秋脉如浮”、“冬脉如营”,四时脉象的节律变化、五脏机能的递相旺衰与四时的生长收藏一一相应。根据异常脉象与四时的关系,可以判断疾病所在和死亡时间。另外根据四季脏气主令,通过细致地观察,就会发现人的面色春天稍青,夏天稍红,秋天稍白,长夏稍黄,冬天稍黑的客色变化。在病理情况下,青色多属肝风,赤色多属心火,黄色多属脾湿,白色多属肺虚,黑色多属肾疾。

    2.5 确立了中医天人相应的养生防治理论 人类生存在自然界中,只有顺从自然规律才能健康长寿,因此效法自然、顺应天时是中医养生学说的基本原则。中医非常重视日常起居的养生,强调规矩方圆,只有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房室有度、寤寐适时、情志调畅,才能延年益寿。这种在应象思维基础上形成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一直指导着中医的养生实践。
, 百拇医药
    基于应象思维,中医的用药论治,必符合四时之节令,不能违时妄治。或顺天地寒温而治,或依四时之气所在而论治,或据天时宜忌而论治。故曰“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

    中医强调的因时论治,施法用药本于。四时升降”的原则,即是应象思维的应用与体现。治疗时重视时间因素,提出了“用寒远寒,用热远热”的择时用药原则,具体又有某些药物的择时用药和某些疾病的择时用药。《伤寒论》中的汤剂在服用方法上都有具体的要求。在针灸治疗方面,根据气血运行具有一定时间节律的理论,古代医家发现针灸的不同穴位都有各自的最佳选择时辰,形成了一整套时间针灸医学系统,包括子午流注、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等都是应象思维的产物。

    此外,金元四大家补土派代表人物李杲的顺应四时升降之理,行汗吐下利之法的理论,也是巧妙地运用了应象思维。他认为春宜吐法,如万物之初生,使阳气之郁易达之;夏宜汗法,如万物之浮而使汗易发之;秋宜下,像万物之收成,推陈出新,而使阳气易收。还提出了顺时用药的理论,如《脾胃论·用药宜忌论》曰:“治病服药,必知时禁……冬不用白虎,夏不用青龙。”认为时令变化与五脏相应,肝旺于春,脾旺于长夏,肺旺于秋,肾旺于冬,五脏中的某脏不足,若在该脏当旺之时补之,或补其相关的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明代李时珍在前人的基础上,得出的顺时加减用药,提出了“升降浮沉则顾之;寒热温凉则逆之”的理论。

    中医的因地制宜治则,如西北高寒,人多食热丽内火盛,帮宜散而寒之;东南低热,人多食凉而内寒生,故宜温而热之。亦是应象思维的应用与体现。, http://www.100md.com(吕爱平)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象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