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07年第12期
编号:11532175
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研究暨治疗新突破(2)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2月1日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年第12期
     传染,从而引起人群中的相互传播。疫毒是温病学中发病原因之一,古人认为它具有严重的传染性。而艾滋病毒的传播途径,是经血液和体液在人群之间传播,其传播与天气、季节、地域无直接关系;其次,艾滋病属于病毒性传染病,其自然病程较长,一般为8~10年,虽然其在发病初期,与瘟疫的疫毒致病初期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如发热、恶寒、咽痛、皮疹等,但疫毒致病往往起病急骤,传变迅速,常见疫邪同时侵犯多个部位多个层次,而表现为卫气营血证交叠出现,有时难以截然划分病变阶段。而艾滋病的急性期通常发生在初次感染H1V后的2~4周,大多数人临床症状轻微,持续1~3周后可以缓解。第三,瘟疫的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其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具有邪在卫分、气分、营分、血分或邪在上焦、中焦、下焦诸阶段的变化,而艾滋病除了在急性期有一点共同症状以外,其在无症状期根本没有异于常人的临床表现,其在艾滋病期的表现繁杂、多随其机会性感染或肿瘤的出现,而表现相应的临床症状,无明显之演变规律。

    3.气血津液辨证

    气虚血瘀:孙利民等认为本病由于恣情纵欲,致肾精亏耗;或吸毒成瘾气血损伤,阴阳失衡;或先天不足,禀赋虚弱等均易使正气不足,正虚则邪毒通过精窍、皮肤入侵,伏于血络,内伏于营分而成为本病发病之源。此与一般温病不同,没有卫气营血之传变,而是邪毒直人血络而伏于营分并可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久病人络,久病致瘀”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7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