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某些中西医临床医学设计和总结的分析(3)
学理、法、方、药的特色,并有利于从中找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在一篇曾发表在国内某医学期刊上谈有关针剌手法的论文中,作者介绍了通过针刺手法提高疗效的5点实践实验:即(1)选好穴位;(2)注意针刺的深浅;(3)掌握针刺方向与透穴的适当选择;(4)适当加用捻转提插;(5)运用电针、水针、温针和埋植等附加刺激以加强效果等,这些经验虽是在总结前人和现代针治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但也有其针灸临床应用的一定指标意义。但文中多次提出以神经体液学说解释针经穴提高疗效的机理。这些姑且不论神经体液学说是否能较全面地说清针刺取效的问题,从该论文的工作内容和命题来说,作者在没有自己相应的实验佐证的前提下转移论文的主题而大谈其疗效机制,这显然是不够恰当的。
类似缺点也反映在另一篇“用辨证法指导针灸治疗”的文章中,作者在提出,针刺疗效的提高与机体的反应性、刺激部位的选择和针剌的质量(手法或方式)等密切相关,且又相互联系的正确辨证法观点后,却又多次借用神经或神经体液学说来解释有关经络和针刺取效的机理。看来,在中医临床研究的论文中,如前所述,转移命题的缺点并不少见,有的表现为逻辑推理的依据不足,有的甚至是画蛇添足,弄巧反拙。
还曾评议过一项有关用颈交感神经刺激疗法治疗脑血管病所致偏瘫失语的疗效观察,总结文章,大家一致认为:此项工作的病种诊断明确、疗效较好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13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