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08年第4期
编号:11584576
中国古代“心”“脑”认识再评价(1)
http://www.100md.com 2008年4月1日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8年第4期
     摘要:中医理论中的“心主神明”是指精神、意志及思维活动由心统领,它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医心理学的一个支撑点。明清时期人们认识到脑是产生思维和控制情感的器官,“脑主神明说”逐渐发展起来,而传统医学理论中的“心主神明说”受到了质疑。正确理解古代“心”与“脑”概念的内涵,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心”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心;脑;神明;中医

    中图分类号:R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4-0693-03

    主张人的心理活动是由“脑”或“心”支配的言论形成了中国古代的“主脑说”与“主心说”。明代以前主心说居于主导地位,从明代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到王清任的“脑髓说”,主脑说逐渐发展起来[1]。关于孰主神明的问题,目前中医界内部主要有“心主神明说”、“脑主神明说”和“心脑共主神明说”这几种讨论。本文力图对古代心、脑相关理论作一系统梳理,以澄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1“心”与“脑”在主思维情志方面的分立与统一

    1.1古人对“心”的认识“心”字字形的产生是出于远古时代人们对心脏的实际观察,心字的原始含义很可能仅仅代表实体的心脏本身,因为心脏在情绪变化时的表现较脑更易于察觉,人们很容易就将心与思考、记忆、感知等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礼记》中说“总包万虑谓之心”;“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管子•水地》说:“生而心虑”。《孟子•公孙丑》认为:“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易经》有“疑疾”、“心病”的记载;《左传》有“明淫心疾”的记载。古人已经知道实体之心与精神相关,《列子》中有关于“扁鹊换心”的记载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59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