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经典著作 > 伤寒、金匮类 > 金匮要略
编号:11674443
《金匮要略》血痹病研究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08年5月1日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8年第5期
     摘 要:探讨金匮血痹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通过血痹与痹证关系的讨论,揭示二者之间临床辨证的联系,即温阳通痹贯穿血痹与痹证治疗的始终,从而论证了金匮辨病与辨证结合的思想。

    关键词:金匮要略;血痹病;痹证;辨病;辨证

    中图分类号:R28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5-0914-02

    血痹一词出自《灵枢•九针》:“邪入于阴则为血痹”。血痹作为完整的病名概念出自张仲景之《金匮要略》(简称《金匮》)。后世多以血痹病感受风邪引起肢体麻木不仁,严重者可有轻度疼痛而区别于感受风寒湿邪,病在关节以疼痛为主的痹证,实际上将二者截然分开是不现实的,在临证时要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注意辨证论治,治病求本。

    1通阳气除外邪以治血痹轻症

    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原文第一条中可以看出血痹病内外合因而发病。“骨弱肌肤盛”为形盛气衰,先天禀赋不足,自身抵抗病邪的能力薄弱;又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伤精耗气、精血内耗。二者相加使气血更虚,更易感受外邪。风为百病之长,故最易感受风邪。“加被微风”,风邪虽微,但对于上述情况则足以引起血痹,使阳气痹阻,血行不畅,遂出现肢体局部的麻木不仁,甚至整个肢体的麻木不仁。《医宗金鉴》云:“血痹属伤血也,血伤肿,故麻木也。……尊荣人,谓膏粱之人,素食甘肥,故骨弱肌肤盛,是以不任疲劳,疲劳则汗出,汗出则腠理开。亦不胜久卧,卧则不时动摇,动摇即加被微风,亦遂得以干之。此言高粱之人,外盛内虚,虽微风小邪,易为病也。”

    血痹轻证脉证提示“寸口微涩”“关上小紧”是气虚血滞、感受寒邪的表现,但正虚不甚,感邪轻浅。正如《巢源》所云:“血痹者,由体虚邪入于阴经故也。血为阴,邪入于血而痹,故为血痹也,其状形体如被微风所吹,此由忧乐之人,骨

    弱肌肤盛,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肤腠开,为风邪所侵也,诊其脉,自微涩在寸口,而关上小紧。”治则应为行气活血为法,气行则血行,因血的运行全赖于气,故治疗这种轻型的血痹,可不服用汤药,只需用针刺的方法即可,以引动阳气,令阳气通行,血行可以通畅,则风邪可以外解。此所谓“血行风自灭”之意,故曰“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55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