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冠状动脉病 > 心肌梗塞 > 治疗
编号:11673068
心肌梗死的中医古今论治(1)
http://www.100md.com 2008年7月1日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8年第7期
     摘要:本文论述了心肌梗死的古今病名变迁,分时期详细阐述了古籍中对心肌梗死病因病机及治法的认识,并对心肌梗死现代中医病因病机作了总结。在现代心肌梗死的治疗中,本文分别论述了中医药在心肌梗死再灌注损伤保护及防治介入术后再狭窄的积极作用,并简要论述了中医药结合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作用。

    关键词:心肌梗死;胸痹;心痛;病因;病机;再灌注;干细胞:理论探讨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7-1449-03

    冠心病心肌梗死(AMI)主要是由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引发血栓形成所致。属于中医的“胸痹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人们饮食习惯变化和运动量的减少,近年来其发病率又有上升的趋势,它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因此,对此病的防治已成为中西医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 百拇医药
    1 中医对心肌梗死病名的论述

    在祖国医学文献里对冠心病虽无病名记载,但早有证候明确论述。早在2000多年前的《内经》就有这方面的记载。如《素问·藏气法时论篇》曰:“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胸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灵枢·厥病》曰:“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且发夕死,夕发旦死”。就是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休克的记载。《灵枢·厥论》:“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清·林佩琴《类证治载》:“真心痛……猝大痛,无声,面青气冷,手足青至节”的记述与急性循环衰竭或心脏骤停等表现相似。《金匮要略》说:“胸痛彻背,背痛彻心”。其所描述的症状类似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脏腑之间在生理上互相为用、相互制约,病理上互相影响,某脏病变都可影响到他脏。冠心病的病位虽在心,但与脾、肺、肝、肾等都有密切关系。正如《灵枢·厥病》曰:“厥心痛,痛如以锥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厥心痛,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瘛,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具体说明了冠心病厥心痛症状与他脏的关系。
, 百拇医药
    2 古代对心肌梗死的病因病机的论述

    2.1 秦汉时期 心肌梗死的病因病机在《内经》中已认识到,与气虚、气滞、寒凝、血瘀、痰饮有关。《灵枢·经脉》认为:“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曰:“夫脉者……血之府也,……细则气少,涩则心痛”,初步认识到气虚则血脉瘀滞不畅而心痛。《内经》尤重寒邪致痛,《素问·痹论篇》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素问·举痛论篇》曰:“寒气人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因寒性凝滞,人经则血流瘀滞,不通则痛。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胸痹心痛作了进一步论述,提出“阳微阴弦”的著名观点,认为上焦心胸阳气不足、中下焦阴寒邪盛,痰饮内停为发病的关键。

    2.2 晋隋唐时期 此时期对心肌梗死重内虚发病论,多数医家强调发病机制在于先有内虚,然后被寒邪为主的外邪所客而发病。如《诸病源候论》明确提出了胸痹是邪盛正虚之证,并认为邪气客于五脏六腑,皆可上冲胸部而发病,不限于邪气直犯心肺。在胸痹的病机转归方面,提出“因邪迫于阳气,不得宣畅壅瘀生热”。王焘认为痰浊热毒闭塞心脉是胸痹发病的主要病机。《济生方》曰:“体虚之人,寒气客之,气结在胸,郁而不散,故为胸痹”。
, http://www.100md.com
    2.3 宋金元时期 此时期进一步明确了本病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脏腑虚弱,阴阳不和,风邪冷气,攻注胸中”。再者,如杨士瀛《仁斋直指方附疑·方论》指出真心痛也可由“气血痰水所犯”而引起,认为气血痰水生变为患,亦是导致胸痹发生的重要环节。

    2.4 明清时期 此时期完善了胸痹属虚证的病机理论。《玉机微义》:“然亦有病久气血虚损及素作劳赢弱之人患心痛者,皆虚痛也”。《景岳全书》曰:“然必以积劳积损及忧思不遂者,乃有此病”。此外,认为痰饮、瘀血、火邪攻冲犯心,是胸痹发病的主要原因,如龚信《古今医鉴》曰:“心脾痛者,素有顽痰死血,或因恼怒气滞”而发;虞抟《医学正传》认为与“污血冲心”有关;秦景明《证因脉治》提出“心痹之因……痰凝血滞”;正气不足,胸阳虚损,脏腑虚弱,风寒侵袭,痰饮内停,情志失调,终至气血瘀滞、胸阳痹阻而导致本病发生,是明清医家对胸痹病因病机认识的主要脉络。

    3 古代对心肌梗死的治疗的论述
, 百拇医药
    3.1 秦汉时期 在治疗方面,《内经》确立了一些治则,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治标与治本,即“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二是正治与反治,即“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这为后世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灵枢·厥病》曰:“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于腧”。汉代竹简当时记载有:“胸痹,用细辛、菖蒲、人参”等药进行治疗,属中医之温通行气之法。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根据不同证候创立了栝楼薤白白酒汤、栝楼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桔枳姜汤、人参汤、薏苡附子散、乌头赤石脂丸等方剂,取温通散寒,宣痹化湿之效,体现了张仲景对心痛、胸痹辨证施治的特点,至今仍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作用。

    3.2 唐宋时期 唐朝孙思邈在其《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列举了心痛胸痹证候表现特点和治法,指出“心痛暴绞急欲绝,炙神府百壮……”,“心痛如锥刀刺气结,灸膈俞七壮”,“心痛如椎针刺,然谷、太溪主之”,“心痛短气不足以息,刺手太阴”,“胸痹引背时寒,间使主之;胸痹心痛,天井主之”等,在针灸治疗心痛方面,总结了许多有效的经验。另外,《千金翼方》中也有用“大乌头丸”治疗“虚寒心痹”的记载。《千金要方》中的细辛散、蜀椒散、前胡汤、下气汤,亦是在前人所用方药的基础上,增用辛香通散药物如细辛、花椒、吴茱萸、槟榔、木香、草豆蔻等而成。《外台秘要》中载“深师疗胸痹麝香散方”,用药始用清心化痰散结之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的“苏合香丸”主治卒心痛等病证,至今仍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

    3.3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活血化瘀疗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奇效良方》中的“胜金散”及为治疗真心痛立的“木附汤”等,并建议用大辛大温之剂以温通经脉,回阳救逆,为后世治疗真心痛确立了一定的方法。《医宗金鉴》中的“颠倒木金散”,《时方歌括》中的“丹参饮”,《医林改错》中的“血府逐瘀汤”等,都是采取活血化瘀法治疗胸痹的代表方,并通过临床观察认识到“真心痛,手足青不至节,或冷未至厥,此病未深,犹有可救。此外,寒凉药物也得到了广泛应用”。《症因脉治》明言:“若热因诸胸痹,则栀连二陈汤、小陷胸汤、川连枳橘汤、加味二陈汤可以选用也”,认识, 百拇医药(陈 岩等)
1 2下一页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冠状动脉病 > 心肌梗塞 >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