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08年第11期
编号:11704716
“治未病”理论在肝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2)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1月1日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8年第11期
     2 既病防变

    《难经•七十七难》曰:“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此为肝病“传脾”“实脾”的理论依据,提示临床治疗胁痛、黄疸、痞积等肝病时,应考虑到疾病传变于脾的可能性和肝脾之间互相影响的必然性,注重实脾以防木乘,脾实以滋肝木,则截断肝病传变的途径。达到阻止传变、治愈本脏疾病的目的。《金匮要略》开篇亦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清代名医叶天士对于既病防变研究颇深,他在《温热论》中指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这种提法,属未雨绸缪,杜渐防微之举,对于温病是控制其发展的积极措施。《内经》治热病主张“实其阴以补其不足”,故《温热论》的“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充分体现在护阴保津上,这也是温热病的特性所决定的。从温病的证情看,一般是热偏盛,易出汗,更易伤津耗液。仲景治阳明腑实证之承气汤,实为急下存阴之法。后来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不厌其烦地提出保津液和防伤阴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00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