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08年第11期
编号:11704690
论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1月1日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8年第11期
     中医学认为,其发病机理,多因饮食所伤,或(和)情志失调,或感受外邪,导致脾胃受损,纳运失常,水谷停滞,湿郁热蒸,下注大肠,湿热蕴结,阻滞气血,与气血相搏结,使肠道传导失司,肠络受损,腐败成疡,化为脓血,混杂而下。

    其病位在大肠。但与肝脾肾关系密切,病机为脾虚,胃热为发病之本,湿热为发病之标,血瘀肉腐为局部病理变化。初起多为气滞湿郁,郁而化热,湿热蕴结脾胃大肠,实证居多。日久不愈,脾胃受损,易转为湿热夹杂,多成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之证。从临床的舌象看,患者多为舌淡边尖有齿痕,舌苔多为白腻或黄腻。但患者多遇寒凉即发病。由此可见,是脾有虚寒,胃有湿热,乃脾虚胃热、湿热蕴结之象。虽病位在大肠,但其属脾胃系统,如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到:“《黄帝针经》云:‘手阳明大肠、手太阳小肠皆属足阳明胃’,……大肠主津,小肠主液,大肠、小肠受胃之营气,乃能行津液于上焦,灌溉皮肤,充实腠理。”所以,UC的辨证应以脾胃为核心,同时临床也有脾胃不调、寒热错杂的表现证实了这一点。

    另外,从UC的临床过程看,多是缠绵难愈,病程较久。根据叶天士的“久病入络”的理论,推测病人有“瘀血”的病理改变,根据结肠镜检查可见肠黏膜充血、出血、溃疡等病理改变,也证实“瘀血”的病理存在。

    因此,判断UC的病理变化是脾虚胃热、湿阻血瘀、寒热错杂。

    4 应用“泻心汤”的体会及理解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方中,均有辛热之干姜和苦寒之芩连。仲景用干姜温中补脾阳,以芩连清胃热。因此,所谓半夏泻心汤类的寒热错杂证,实际上是脾寒和胃热两个方面的错杂。脾寒则清阳不升而腹泻下利,胃热不降则呕,脾胃升降之机痞塞于中,心下痞乃成。而见呕、利、痞之证。根据其症状的不同,三方可以变化使用。很多临床报道提示,以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法治疗慢性胃炎 ......
上一页1 2 3 4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92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