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08年第11期
编号:11704586
病证结合在中医辨证论治中的地位(3)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1月1日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8年第11期
     每种病都有其各自的发展趋势,其发生发展,转归预后各不相同;它决定了证的特殊性,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随着疾病的演变,气候、饮食、情绪、个体体质、治疗措施等不断变化而相应的出现动态的证。它反映了在病程中不同时点机体对不同病理变化的整体反映状态,具有一定动态时空性。正因为证具有一定的时空动态性[17],从时间上,只有把证放入病中才能更好地体现时间性,动态性。病证结合时,要关注证候的“动态时空性”,在以病为纲下,探讨证候才有意义,才会得出有一定发展规律的证,从真正意义上体现证候的动态时空观,最终达到正确认识证的目的。

    3.2 病证结合是辨证施治的关键

    病证结合,是准确找到辨证关键点的唯一途径。病主要反映机体整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基本矛盾,而证则反映疾病当前阶段的主要矛盾;病决定证的基本特征与发展方向,证体现疾病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两者结合既掌握了疾病的基本矛盾,又能解决证候的主要矛盾。病与证息息相关,离开病来研究证,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证来研究病,则无异于枯枝无叶,枯树一桩,失去中医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因此,要提高辨证的准确性就要把证与病结合起来。
, 百拇医药
    病证结合,可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提高论治水平,使疗效最大化。由于病有种别,证在不同病种中表现出差异性,使证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动态演变规律及诊断与治疗而不相同。朱良春先生就曾指出,每一种病各有自身的病理变化特点,即使辨证为同一证型,病不相同其临床特征也不尽相同。而同一种病因不同个体,或不同时间地点,或不同发展阶段而表现出不同证候特征,其治法方药也相应而变;若只辨证不辨病,治疗时就不能丝丝入扣,疗效自然受到影响。只辨病不辨证,一病一方到底,便失去了中医辨证的意义。所以单纯对病治疗和单纯对证治疗都不可行,在临床上常见病已治愈,而证依然存在的情况。比如,有些高血压病人血压恢复正常后,仍有耳鸣,视物模糊,腰膝酸软等肝肾阴虚的证候存在,仍需滋肝肾之阴,调和阴阳,以平为期;也有证已消失而病依存迹象,血压虽未降,但头晕、头痛缓解,症状消失。此时以现代医学观点来看,病未痊愈仍应继续治疗,即使“头晕、头痛”症状消失,也不可放弃治疗,应在“病”的框架下,继续辨证施治。因此,在临证辨证论治过程中我们必须把病与证结合起来考虑,才能提高临床疗效。
, http://www.100md.com
    综上所述,中医的病证结合理论经历了黄帝内经时期的萌芽、伤寒论的奠定基础到晋唐以辨病为主的病证结合,宋元以辨证为主的病证结合,直到明清时期,此理论不断充实与完善,甚至可以说到了鼎盛时期。以上这些阶段都是中医的病与证相结合,到近现代的病证结合理论逐渐引入西医的见解,展现出以西医病与中医证和中医的病与证相结合并存的百家争鸣的局面,此对于今天理解病证结合的现代含义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是中医临证辨证论治的关键所在,它决定辨证的准确和论治的正确与否;对于今天我们的临床辨证施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符友丰.论“证”的概念与“辨证论治”思路[J].医学与哲学,1994(8):38-39,42.

    [2] 任应秋.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J].中医杂志,1955(4):19.

    [3] 任应秋.谈谈中医的“辨证论治”[J].陕西新医药,1976(1):35-39.
, 百拇医药
    [4] 陈茂盛.病证结合理论及发展趋势探讨[J].中医杂志,2007,48(10):942-944.

    [5] 王阶,张兰凤,王永炎.病证结合理论源流及临床应用[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3,5(4):40-42.

    [6] 童舜华,童瑶,段逸山.《黄帝内经》病证结合论治思想的萌芽[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3,5(2):14.

    [7] 程士德.内经理论体系纲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51.

    [8] 童舜华.宋以后辨证论治为核心的病证结合论治模式的形成[J].江西中医药,2004,35(256):12-14.

    [9] 刘绍武.《重楼玉钥》的病证辨治观[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424-425.
, 百拇医药
    [10]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57:414.

    [11]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研究室.中西医汇通研究精华[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3:30.

    [12] 金寿山.辨病和辨证辨脉和辨因[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2:38-39.

    [13]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研究院三十年论文选[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21.

    [14] 秦伯未,吴大真,王风岐.秦伯未医文集[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443-468.

    [15] 姜春华.姜春华论医集[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576-584.
, http://www.100md.com
    [16] 朱良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重要性及其关系[J].中医杂志,1962,4:15-16.

    [17] 郭蕾,王永炎,张志斌,等.关于证候概念的诠释[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2):5-7.

    [18] 郭蕾,张俊龙.关于证候定义的三点商榷[J].医学与哲学,2005,1(26):67-68.

    [19] 古远明.局部与整体、分析与综合的辩证统一[J].中国医药学报,2001(2): 6-8.

    [20] 张云鹏.中医临床家——姜春华[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95-305., 百拇医药(许颖智 张军平)
上一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