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11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138789
未分化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初步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日 沈海刚 李晔 刘波
第1页
第7页

    参见附件(4978KB,7页)。

     1.4 BMSCs抑制植物血凝素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反应 同样获取外周血淋巴细胞,细胞计数后以1×10【sup】5【/sup】细胞/孔接种于96孔板,加入PHA(Sigma公司,美国),浓度为2μg/mL, BMSCs经PBS反复冲洗后,以1×10【sup】2~5【/sup】细胞/孔数量分别加入共培养5天。参照Chestnut【sup】[7]【/sup】方法,BMSCs离心收集后弃上清,加入0.5%多聚甲醛作用20 min使细胞失活,同样数量接种并与淋巴细胞共同培养,观察失活的BMSCs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情况,测CPM值。

    1.5 BMSCs对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作用 按上述方法收集外周血淋巴细胞,按照反应细胞(responding cells)、刺激细胞(stimulating cells)接种于96孔板,细胞数目均为1×10【sup】5【/sup】个。“第三者”(Third Party)BMSCs经PBS反复冲洗后,以1×10【sup】2~5【/sup】细胞/孔数量分别加入,与淋巴细胞共培养5天,同法加入【sup】3【/sup】H-TDR,测定CPM值。同材料与方法1.4中接种失活的BMSCs,观察其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情况。

    1.6 Transwell培养 通透性隔离腔(transwell chamber)膜的孔径为0.3μm,能够有效隔离细胞间的相互接触,同时保证大分子物质能够在腔内外自由弥散。同样方法收集外周血淋巴细胞,反应细胞与刺激细胞接种于六孔板;隔离腔内接种BMSCs,浓度为10×10【sup】6【/sup】细胞/mL,将接种BMSCs的隔离腔放入六孔板内共培养5天,取出隔离腔,六孔板内淋巴细胞以5×10【sup】5【/sup】细胞/孔接种于96孔板,加入【sup】3【/sup】H-TDR,测定CPM值【sup】[8]【/sup】。

    1.7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2 结 果

    2.1 BMSCs单向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反应 为了观察异体BMSCs是否对淋巴细胞具有促增殖作用,体外淋巴细胞培养中加入1×10【sup】5【/sup】细胞/孔的异体BMSCs。作用5天后,与无外源性细胞组相比未见淋巴细胞出现明显增殖。异体成纤维细胞与异体淋巴细胞,加入体外培养的淋巴细胞中,淋巴细胞出现明显增殖。见表1。

    表1 BMSCs对非特异性淋巴细胞反应的作用

    注:BMSCs组与无外源性细胞组相比较,*P>0.05;BMSCs组分别与成纤维细胞组及异体淋巴细胞比较,#P<0.05。

    2.2 BMSCs对非特异性淋巴细胞反应的作用 为了观察BMSCs是否对非特异性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具有抑制作用,本实验中以PHA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发现1×10【sup】3~5【/sup】数量级的BMSCs可明显抑制淋巴细胞增殖(P<0.05),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细胞浓度降低到1×10【sup】2【/sup】时,抑制作用基本消失(P>0.05)。BMSCs以0.5%多聚甲醛作用失活后,所有浓度的抑制作用均消失。见表2。

    表2 BMSCs对PHA引起的非特异性淋巴细胞反应的作用

    注:1×10【sup】3~5【/sup】数量级的BMSCs组与无外源性细胞组比较,*P<0.05;1×10【sup】2【/sup】数量级的BMSCs组及所有多聚甲醛固定组与无外源性细胞组比较,#P>0.05。

    2.3 BMSCs对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作用 为了观察BMSCs能否抑制异体淋巴细胞刺激导致的淋巴细胞增殖,在体外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中加入“第三者” BMSCs,BMSCs细胞数量分别为1×10【sup】2~5【/sup】个,共同培养5天后,发现1×10【sup】3~5【/sup】数量级的BMSCs使淋巴细胞的增殖得到明显抑制,随着BMSCs数量的减少至1×10【sup】2【/sup】时,抑制作用明显降低。BMSCs以0.5%多聚甲醛作用失活后,所有浓度的抑制作用均消失。见表3。

    2.4 BMSCs的抑制作用为非接触依赖性 为了观察BMSCs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作用,是否由于BMSCs与淋巴细胞接触所致,我们采用隔离腔培养法将BMSCs与淋

    表3 BMSCs对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作用

    注:1×10【sup】3~5【/sup】数量级的BMSCs组与异体淋巴细胞比较,*P<0.05;1×10【sup】2【/sup】数量级的BMSCs组、所有多聚甲醛固定组及所有成纤维细胞组与异体淋巴细胞比较,#P>0.05。

    巴细胞隔离培养,同时不阻断相互的大分子物质弥散。研究发现,BMSCs与淋巴细胞共培养5天后,隔离腔培养(Transwell组)与直接接触的BMSCs同样,能够显著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见表4。

    表4 隔离腔培养BMSCs对对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作用

    注:Transwell组与异体淋巴细胞组相比较,*P<0.05; Transwell组与BMSCs组比较,#P>0.05。

    3 讨 论

    成体干细胞的应用是近些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 BMSCs的许多特性使其成为组织工程、细胞治疗、基因治疗中的重要种子细胞之一。基于干细胞移植方面的研究也表明干细胞具有特殊的免疫学特性,已有同种异体移植应用的报道【sup】[9]【/sup】。为了使用同种异体BMSCs进行细胞移植治疗,我们通过体外实验对BMSCs的免疫学特性进行初步的研究。

    本研究进行了BMSCs对淋巴细胞反应调节作用的观察与检测。研究发现,单纯的犬BMSCs未能刺激异体淋巴细胞产生增殖反应,说明BMSCs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但其低免疫原性的原因尚不明确。1990年Horowitz等的研究显示,供体和受体之间的排斥反应主要取决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分子的表达,理想的供体应和受体表达相同的MHC。国外学者对BMSCs的免疫学特性研究发现,人BMSCs不表达MHC-Ⅱ类分子,不表达或低表达MHC-Ⅰ类分子、CD40和CD40L,也不表达共刺激分子B7-1(CD80)和B7-2(CD86)【sup】【/sup】[4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4978KB,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