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12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203526
基于伏邪理论探析冠心病介入术后病机(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3月1日 丁义 吕仕超 彭立 张军平
第1页

    参见附件。

     此外,支架作为异物置于体内,迅速开通了闭塞冠脉,但其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成为术后的最大问题。机体的神经及体液系统,会对支架产生一系列侵蚀影响和排异反应,且支架置入的同时,损伤了局部血管,激活体内的凝血-抗凝-纤溶系统,并刺激了局部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炎症反应,从而产生血栓、炎性介质等病理产物[3-4]。中医视其为“瘀毒”、“内生之毒”,当此邪毒积累到一定阈值时,疾病则反复。因此体内宿痰旧瘀与术后新生瘀血作为内在伏邪,与支架这一外来伏邪共同作用,形成邪毒内伏,潜藏体内,伺机而发,导致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3.2心气亏虚为邪毒提供存在的内环境《素问·评热病篇》曰:“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正虚是邪伏的基础,是伏邪能够存在的内环境。冠心病总属本虚标实之证,由于介入手术的实施,清除了心脉中的瘀、痰等病理产物,使心脉暂时得以畅通,标象得以缓解,但患者正虚本质依然存在,加之手术不可避免会损伤脉管、伤气耗阴、耗伤人体正气,因而心气亏虚是介入术后的重要病机[5]。在中医外伤学说和气血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介入术后的病理特点,有学者也认为气虚血瘀是病理基础,络脉脉体损伤是重要的发病环节,提出气虚络伤、瘀阻心络是介入术后的主要病机[6]。因此介入术后心气更虚,无力驱邪外出,致使邪毒留恋,使其长期潜藏成为可能,正所谓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所。

    3.3热毒为病情反复的诱发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的病理疾病,冠脉介入治疗并没有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冠心病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程度远比动脉血管狭窄程度重要,动脉内存在的不稳定斑块破裂、脱落常导致急性冠脉综合症,危及生命。不稳定斑块的生物学特征主要有:炎症细胞因子的浸润、较大的脂核形成以及纤维帽的降解等,炎症因子在斑块内的数量及活化程度对斑块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7]。有学者[8]提出易损斑块及其所致的急性冠脉综合征以阴虚毒瘀为主要病机的科学假说:阴虚是易损斑块主要的病理因素,是病之本;热毒和瘀血是病情发展和恶化的病理基础,是病之标。热毒贯穿其中,既是病理因素,又是致病因素,是斑块易损和破裂的关键因素,阴虚则热,日久则热聚成毒,结于局部,造成炎症细胞在斑块内大量浸润,热毒日久又会耗伤阴液,加重阴虚;阴虚则血流不畅,血液稠浊,易于成瘀,热甚伤血,热与血结,亦可致瘀,瘀血日久不散,既可致新血不生,阴液难复,又可酝酿成毒,形成毒瘀相结于络脉的顽疾。热毒是诱发病情反复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根据中医学异病同治理论,从外科治疗痈的理念,运用清热解毒中药干预动脉粥样硬化,可稳定易损斑块[9]。

    4小结

    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广泛应用,其病机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运用伏邪理论分析冠心病介入术后的病机变化,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又一表现,为临床提供了新的防治思路。

    参考文献

    [1]张鑫,张俊龙,郭蕾,等.伏邪特征的诠释[J].中医研究, 2006, 19(4):11-14.

    [2]方显明,黄红英.冠心病介入术后的中医药康复治疗探讨[C].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9:152-157.

    [3]曾伟杰,凌友,支晓兴.心血管支架材料生物力学及生物相容性特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 12(13):2531-2534.

    [4]冯新.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及其并发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 13(35):6915-6918.

    [5]顾宁.从补虚扶正角度防治经皮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思路探微[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3, 10(10):6-7.

    [6]胡元会,吴林,周次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中医病机治法钩玄[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3, 9(2):14-16.

    [7]Davies M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53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