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12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203780
基于伏邪理论探析冠心病介入术后病机(1)
http://www.100md.com 2012年3月1日 丁义 吕仕超 彭立 张军平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通过系统复习文献,回顾冠心病病机认识的变迁,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进展,提出从伏邪理论诠释冠心病介入术后的病机变化规律,即:邪毒内伏易致疾病反复、心气亏虚为邪毒存在提供内环境、热毒为病情反复的诱发因素,为临床提供新的辨治思路。

    关键词:伏邪;冠心病;介入;病机

    中图分类号:R259.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12)03-0530-02

    Pathogenesis of CHD After PTCA Based on Latent Evils

    DING Yi1,LU Shichao1,PENG Li1,ZHANG Junping2

    (1.Tianjin University of TCM,Tianjin 300193,China;

    2.First Afflilated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CM,Tianjin 300193,China)

    Abstract:Based on systemic review of literatures, understanding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hogenesis has been reviewed. Combined with modern medical development, it is proposed that latent evils can explain the pathogenesis changes after PTCA. Latent evils can lead to recurrence of the disease. Heart-Qi deficiency can provide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for latent evils and heat evils are the inducing factors. This theory can provide new thinking of treating in clinic.

    Key words:latent evil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TCT; pathogenesis

    收稿日期:2011-10-3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0901904);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9JCZDJC20700)

    作者简介:丁义(1984-),女,内蒙古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通讯作者:张军平,男,甘肃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逐年升高,给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冠脉血运重建最为直接有效的治疗方法,即刻疗效明显,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开拓了冠心病治疗的全新局面。然而,介入治疗也带来了再灌注损伤、无复流、慢血流等新问题,影响了PCI的远期疗效。随着对冠心病病机认识的不断完善,中医药在防治冠心病方面显示了肯定的疗效和良好的前景。通过系统复习中医伏邪理论,结合冠心病现代研究进展,我们提出从伏邪理论辨析冠心病介入术后的病机变化规律,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1伏邪理论概述

    1.1伏邪理论的渊源伏邪理论源于《内经》。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描述了伏邪发病的过程,为后世伏邪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晋至明以前是伏邪学说的初期阶段,王叔和的“伏寒化温”理论成为这一时期温病病机公认的解释。明清时期,伏邪理论发展到鼎盛,涌现出不少力倡伏邪的医家和伏邪专著,如吴又可在《温疫论》首次将“伏”与“邪”联用,提出了“伏邪”概念;刘吉人在《伏邪新书》中云:“感六淫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曰伏邪。……夫伏邪有伏燥、有伏寒、有伏湿、有伏暑、有伏热”,把“邪”的概念由“伏寒”扩展为“六淫伏邪”,突破了早期阶段病因学上的局限,出现了质的变化。此外,柳宝诒的《温热逢源》、叶子雨的《伏气解》、雷少逸的《时病论》等,标志着伏邪理论的深入发展和趋向成熟。

    1.2伏邪的内涵与特点古代医家对伏邪早有研究,但对伏邪成因及发病特征,各家观点不一,未能明确提出伏邪的概念。当代学者多把“伏邪”定义为“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伏邪是指伏气温病;广义伏邪是指一切伏而不即发的邪气,清·王燕昌《王氏医存》言:“伏匿诸病,六淫、诸郁、饮食、瘀血、结痰、积气、蓄水、诸虫皆有之”,指出伏邪不仅包括六淫,还包括伏痰、伏饮、血瘀、虫积、食积等各种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伏邪的本质是一种病邪,易潜藏伏匿,待时而发,伺机而作,诸多病理因素在致病前均可成为伏邪。有学者[1]将伏邪特征概括为动态时空、隐匿、自我积聚、潜证导向,其病理表现为病情重,病位深,病程长,具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正气多虚、脏腑多损等特点。然而伏邪致病需具备以下要素:邪毒内伏、潜藏的内环境、诱发因素,三者共同作用,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2冠心病病机认识的变迁

    冠心病可归属于中医学“胸痹”、“真心痛”的范畴,历代医家对其病机的论述颇多。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立“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专篇,论“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明确指出胸痹的病机是阳微阴弦,尽管历代医家对此见解不一,但关于病机“胸阳不足,阴寒上犯”的看法却基本一致。自此“阳微阴弦”与相应的“温阳散寒”治法便成为后世论治冠心病的主要病机与治疗方法。

    1980年全国冠心病辨证论治研究座谈会制定的《冠心病中医辨证试行标准》指出冠心病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中以气虚为多,也有心阳不足、气阴两虚、心脾肾阳气亏虚等;标实多指血瘀、痰浊、寒凝、气滞等,其中以血瘀、痰浊最为常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此时“阳微阴弦”的病机认识略显局限,临床上气滞心胸、痰瘀互阻等实证逐渐增多。

    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53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