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12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209271
痄腮溯源及古代文献梳析(3)
http://www.100md.com 2012年4月1日 吴兆利 王庆其
第1页

    参见附件。

     《寿世保元·瘟疫》[20]采用加减败毒散,曰:“众人病一般者,天行时疫也,其证头面肿大,咽喉不利,舌干口燥,憎寒壮热,时气流传,不问四时瘟疫,通用此方”。本方由《外科理例》荆防败毒散化裁而成,实导源于《小儿药证直诀》人参败毒散。在古医籍中,以败毒散类方治疗疫病记述甚多,如《济阳纲目》以荆防败毒散(人参、茯苓、甘草、桔梗、川芎、枳壳、柴胡、前胡、羌活、独活、防风、荆芥)“治时毒肿痛发热,左手脉浮数”。《杂病源流犀烛》以荆防败毒散治捻头瘟;《济世全书》用加减败毒散(组方与《寿世保元》同)“治天行瘟疫,头面肿盛,咽喉不利,舌干口燥,憎寒壮热,时气流传。”

    《医宗金鉴·痄腮》:“无论左右,总发端于阳明胃热也。初起焮痛,寒热往来,若高肿、色红、焮热者,系胃经风热所发;若平肿、色淡不鲜者,由胃经湿热所生。始则俱以柴胡葛根汤表之。若口渴便秘,宜四顺清凉饮解之。表里证俱解,肿痛仍作者,势必成脓,宜托里消毒散托之。脓熟者针之,体虚者宜平补之。其余治法,按痈疽溃疡门。此证初起,若过服凉药,令毒攻喉者险”。

    4 预防撷要

    痄腮属于温毒疫邪致病,故辟邪防传是防治罹患本病的首要措施。特别针对本病的预防方剂,值得提出。在《外科精义·论时毒》载:“通气散,治时气头面赤肿,或咽喉闭塞不通。用之取嚏喷七、八遍,泄出其毒则瘥。若看病之人,用此药必不传染,玄胡(一两五钱)猪牙皂角川芎(以上各一两)藜芦(五钱)踯躅花(二钱五分)上为细末,每用纸捻子蘸一米许,于鼻中,取嚏为效。”

    另外,本病患于腮部,对于局部的面部的保护尤为重要,同时本病的诱因为脾胃积热,故秦景明在《幼科金针》里首次提出本病除了应该及早治疗外,还要注意“避风戒口”。因此,在饮食方面要特别注意调摄,以防止疾病的诱发因素。

    参考文献

    [1] 吴承玉,朱文峰.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57.

    [2] 巢元方,撰,黄作阵,点校.诸病源候论[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 徐春甫,原集,余瀛鳌,编选.古今医统大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02.

    [4] 明·陈实功,著,韩平,点校. 外科正宗[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2.

    [5] 俞根初,著.重订通俗伤寒论[M].新医书局,1956:172.

    [6] 元·王好古,撰. 此事难知[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7] 清·吴谦,撰,石学文,点校.医宗金鉴[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8] 明·薛已著. 薛氏医案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3.

    [9] 清·高秉钧,田代华,田鹏,点校.东晋·刘涓子,南齐·龚庆宣,田代华,金星,点校.疡科心得集,刘涓子鬼遗方[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0] 明·孙一奎,原著,余瀛鳌,编选.赤水玄珠[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11] 清·陆以湉,撰,吕志连,点校.冷庐医话[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

    [12] 元·朱丹溪,撰.脉因证治[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13] 余霖,著.疫疹一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14] 清·郑钦安,原著.医法圆通[M].成都:巴蜀书社,1991.

    [15] 元·齐德之,著,胡晓峰,整理.外科精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80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