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医药卫生》 > 2007年第15期
编号:11486216
线粒体DNA变异与疾病关系相关性研究(1)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1日 《现代医药卫生》 2007年第15期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5-2290-02 中图分类号:R363 文献标识码:A

    线粒体是一个敏感而多变的细胞器,是细胞中能量储存和供给的场所。与核基因相比,线粒体DNA (mtDNA)的突变率高,加之本身缺乏有效的损伤修复系统,所以mtDNA被认为与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本文就线粒体基因组改变与糖尿病、衰老、肿瘤、耳聋等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1 线粒体DNA简介

    mtDNA是人体细胞内惟一的核外遗传物质,呈闭合双链环状结构,长度为16 569 bp。分为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编码区共37个基因,编码线粒体内蛋白质合成所必需的22种tRNA,2种rRNA以及形成4种复合物参与氧化磷酸化的13种蛋白多肽. 这些多肽的分别为:复合体Ⅰ(NADH-泛醌还原酶)中7个亚基(ND1,ND2,ND3,ND4,ND4L,ND5,ND6);复合体Ⅲ(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中1个亚基(Cytb);复合体Ⅳ(细胞色素C氧化酶,CO)中3个亚基(COⅠ,COⅡ,COⅢ)和复合体V(ATP合酶)中Fo的2个亚基(ATPase6和ATPase8[1])。非编码区位于mtDNA的轻(L)链tRNApro基因和重(H)链tRNApre基因之间,此区L链上有终止结合序列(TSA),H链起点OH,保守序列段(CSB)Ⅰ、Ⅱ、Ⅲ,L链启动子(LSP)和H链启动子(HSP)等,在16024-575核苷酸位点之间非编码区(D-loop)长1 124 bp,既是线粒体DNA转录和复制的起点,又是突变热点。

    mtDNA具有非常活跃的自我复制能力,可独立于核DNA之外自主地进行复制、转录和翻译与核DNA不同的是mtDNA的基因结构全部是外显子,没有内含子,散发的DNA突变通常就可导致DNA序列的改变,造成表达蛋白质的变化.线粒体DNA与细胞的氧化磷酸化功能密切相关。人体内90%以上的氧消耗直接与线粒体的呼吸链相联系,线粒体基因编码的蛋白均参与线粒体的氧化过程。在此过程中可产生大量的活性氧(ROS),当电子传递链功能障碍或机体抗氧化防御系统作用减弱时,线粒体内的自由基不能被有效清除而累积,可使线粒体发生氧化性损伤,从而导致mtDNA的突变。

    2各种疾病mtDNA改变及可能致病机制

    从突变的类型考虑,线粒体突变主要有:(10点突变:是指某一点的突变改变了进化上高度保守的碱基。(2)缺失:是指mtDNA中部分碱基的丢失。(3)重复突变:是指碱基序列的重复。mtDNA在体内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人体需能的组织、器官。故它的损害可影响到全身多个器官、系统,所以有关它与疾病的关系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肿瘤、糖尿病、衰老、耳聋等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与线粒体DNA的突变联系在一起的。

    2.1 糖尿病:对糖尿病的研究表明:与糖尿病有关的mtDNA位点突变有20余种,其中具有致病作用的是3243A→G突变.后来有人相继报道了3316G→A、3394T→ C位点突变也可以导致糖尿病。有关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已显示,增龄是糖尿病的一个危险因素。3316及3394位点均处于线粒体呼吸链的复合体Ⅰ的ND-1基因上,钱杰[2]等认为3316G→A 突变的可能机制是使ND-1亚单位上高度保守的疏水性亮氨酸错译成亲水性苏氨酸,而3394T→ C点突变可使一个中性酪氨酸被亲水性组氨酸取代,从而改变ND-1亚单位的空间构型,影响NADH(CoI)的活性,最终导致ATP合成减少。高血糖能够产生自由基,氧自由基又可以促进mtDNA的损伤。Swoboda等[3]对培养的内皮细胞进行研究,发现高血糖可以增加其mtDNA突变率。Fukagawa等[4]对JCR:LA-CP大鼠肌肉和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进行研究认为高浓度血糖能诱导mtDNA损伤。Liang等[5]对19例55~75岁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患者和17例正常对照进行研究,提出这些患者mtDNA突变率高是由于年龄或高血糖造成的。1995年Cortopassi等[6]完善了Karasik等人提出的细胞凋亡假说:由于大多数线粒体DNA的变异(包括tRNA基因的突变)主要影响ND基因的表达产物,于是便发生了以下可能的连锁反映:线粒体DNA基因缺陷→依赖NDA的复合物Ⅰ功能受损→依赖FDA的复合体Ⅱ通路的过度利用→超氧化物形成增加,又不能及时被锰超氧化物歧化酶清除→具有高毒性的OH 自由基增加→DNA破坏,脂质过氧化,蛋白修饰。这种由OH 自由基引起的DNA破坏可能就是程序性细胞死亡的信号。这个假说较为成功地解释了母系遗传糖尿病胰岛β细胞衰竭可能的发病机制。

    2.2 衰老与肿瘤:目前认为,活性氧(ROS)损伤是衰老和肿瘤发生时mtDNA突变的主要原因[7]。Adachi等[8]观察到补充CoQ10可以阻止mtDNA缺失,降低心肌线粒体脂质过氧化水平.这直接证明ROS与mtDNA突变的关系。mtDNA位于线粒体内膜基质侧,临近ROS 产生部位,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产生的ROS 易引起mtDNA 氧化损伤。因此,mtDNA比核DNA更易受到氧化损伤.Richter等观察到大鼠肝脏mtDNA 8-羟-脱氧鸟苷水平比核DNA高16倍,而且24月龄大鼠较3月龄大鼠肝脏mtDNA 8-OH-dG 水平高3倍。对人脑的研究也表明mtDNA较核DNA更易受损。Yakes等[9]用200 μM H2O2处理人纤维原细胞15分钟或60分钟,发现mtDNA损伤程度比核DNA高3倍。而且,1.5小时后核DNA损伤可以修复,但mtDNA没有被修复的迹象。这表明氧化损伤对mtDNA作用更严重,持续时间更长。脱氧鸟苷(dG)向8-OH-dG含量之间有明显的相关[10]。研究表明8-OH-dG通常应编码胞嘧啶,但它有1%的几率单一突变同腺嘌呤配对[11]。8-OH

    -dG还可以造成临近残基的错读。

    有研究报道线粒体特有的聚合酶γ在合成DNA时错配率较高.聚合酶γ是线粒体中存在的惟一的DNA聚合酶,负责mtDNA的复制和修复。Pinz 等研究了聚合酶γ对线粒体中两种常见的损伤-脱碱基损伤和氧化损伤(发生率在线粒体中是核中的10倍以上)的作用,发现聚合酶γ的3'~5'外切酶活性不能十分有效地矫正这两种损伤造成的不正常配对,这可能是mtDNA突变率高的一个原因[12]。但对这一点存在争论。mtDNA只有一套很不完整的自我修复系统,缺乏DNA保护蛋白如组蛋白,以及线粒体DNA有大量的正向重复,这些都增加了mtDNA突变的可能性[13]。

    mtDNA可以稳定地整合到核基因组中[16~18],因此国内外很多研究人员把“整合”作为了mtDNA诱发癌变可能途径之一,具体机制大概如下:mtDNA在发生复制错误、重组和缺失、自身受损而短期内大量崩解,使细胞之中产生过多的mtDNA片段,由于溶酶体内DNA水解酶的水解不完全,以及细胞质中DNA酶活性下降,使得mtDNA片段像病毒一样穿过核孔,随机整合到核基因组织导致以下两个结果:(1)激活原癌基因和(或)抑制抑癌基因活性,使细胞增殖分化失控,导致癌变。(2)改变细胞能量的产生,提高线粒体氧化压力引起线粒体酶表达异常和(或)激活抗凋亡基因和抑制凋亡基因,使细胞正常凋亡失控,进而无限增殖。

    [ 下 页 ], http://www.100md.com(周宪春 金东洙)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