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医药卫生》 > 2007年第19期
编号:11499183
改良Suger’s手术加脾肾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的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0月1日 《现代医药卫生》 2007年第19期
     【摘要】目的:探讨治疗门脉高压症的手术方法。方法:我院于2002年设计了改良Suger's手术加脾肾分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16例。结果:本组16例病人手术前后门脉压力平均下降(0.93±0.27)kPa,术后恢复顺利,3月后复查彩超,脾、门静脉无血栓形成,血流通畅。随诊2~5年无复发性上消化道出血。结论:本术式无需人工材料,操作简单,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的一种简便、有效、实用的方法,能显著提高远期手术疗效。

    【关键词】改良Suger's手术;脾肾分流术;门脉高压症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9-2905-02 中图分类号:R6 文献标识码:B

    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食管下段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至今仍存在术后复发出血、门静脉高压、肝性脑病等一系列并发症。我院于2002年设计了“改良Suger's手术加脾肾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16例,随访观察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百拇医药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6例,术前常规行彩超检查了解门静脉及肝、脾、肾情况确诊为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症。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32~68岁,平均49.6岁,术前上消化道出血9例,肝功能Child分级,A级7例,B级9例。肝硬化原因:肝炎后肝硬化硬变11例,酒精性肝硬变5例,急诊手术3例,择期手术13例。

    1.2 手术方法:在肋缘下斜切口,经胃网膜右静脉测门静脉压力,术前平均为(3.48±0.46)kPa。常规行脾脏切除,游离脾静脉主干约4 cm(过长或过短均易造成角畸形)提起胰尾部,充分游离左肾静脉长约2 cm,周径约1/4,行脾、肾静脉端侧吻合术,最后在保留胃冠状静脉上行支前提下行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1)靠小弯侧胃壁后静脉及伴行动脉;(2)离断左膈下静脉及伴行动脉;(3)切开食管和贲门区前浆膜,逐一离断食管旁静脉进入食管壁的穿支静脉,保证食管下段至少游离6 cm以上,以达到食管裂孔为止;(4)胃大小弯浆膜化,术后门静脉压力(2.56±0.35)kPa。放置引流管后关腹。
, 百拇医药
    2 结果

    16例病人手术前后测门静脉压力平均下降(0.93±0.2)kPa,术后病情稳定,无肝性脑病发生,3例术后出现腹水(不超过Ⅱ度),给予白蛋白等对症处理后腹水消失,2例出现切口脂肪液化,给予换药后愈合,出院后随访13例,随访时间2~5年,无1例复发上消化道出血,胃镜显示食管和静脉曲张消失或明显好转,复查肝功能大部分恢复至正常范围,部分病人出现轻度腹水,给于对症处理腹水消失,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等消化道症状较术前均明显好转。3个月后复查彩超,脾、门静脉无血栓形成,血液通畅。

    3 讨论

    3.1 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仅离断进入食管壁的穿支静脉,这样既能阻断腹腔段食管的反常引流,使食管壁内层静脉高压及曲张消失,又可维持机体的自发性分流,由于保留了机体自发性分流,应属于分流加断流的联合手术,即通过胃冠状静脉和食管旁静脉建立的门奇分流,既能防治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又能适当降低门静脉压力。

    3.2 改良Suger's手术加脾肾分流术,既能适当降低门静脉压力和门静脉血流量,又能彻底止血,而且维持较多的门静脉血流向肝内灌注,断流术直接消除引起出血的周围局部因素,分流术可降低门静脉压力,并有消除和缓解新生血管形成和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作用,相互补充。

    3.3 脾肾静脉分流可防止脾-门静脉血栓形成。

    3.4 本术式无需特殊人工材料,就地取材,操作简单,病人术后恢复良好,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的一种简便、有效又实用的方法,能显著提高远期手术疗效。

    收稿日期:2007-05-28, http://www.100md.com(田国伟 张书国 郭向丽 胡广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