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医药卫生》 > 2008年第18期
编号:11666982
57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08年9月15日 《现代医药卫生》 2008年第18期
57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57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其给患者带来的危害,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年6月~2007年12月收集到的57例ADR 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7例ADR中60岁以上19例(33.33%),合并用药39例(68.42%),单独用药18例(31.58%)。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占87.72%;所涉及的药物共有24个品种,由抗菌药物导致的ADR所占比例61.40%;ADR常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的损害,其次为全身性损害和消化系统反应。结论:ADR发生因素较多,应加强和重视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分析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8-2732-02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A

    为更好地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现将我院监测到的57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2006年6月~2007年12月我院各科室上报的ADR有效报告57例,按患者自然情况、引起ADR的药品种类、用药情况,ADR所致器官损害,ADR的因果关系评价及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57例发生ADR的患者中男性占54.35%,女性占45.65%,男性略高。患者年龄5~72岁,各年龄组ADR发性情况见表1。

    2.2 用药情况与ADR的关系:合并用药39例(68.42%),单独用药18例(31.58%),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位居榜首,为50例(87.72%),肌内注射3例,口服给药4例(12.28%)。

    2.3 与ADR有关的药物分布: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及其构成比见表2。
, 百拇医药
    2.4 ADR临床表现:见表3。

    2.5 ADR的因果关系评价及转归:根据我国ADR监测中心的判断标准进行评价:肯定19例,很可能26例,可能10例,怀疑2例。ADR的转归:治愈36例,好转21例,所有病例经停药或对症治疗后,ADR症状均得到控制,无后遗症及死亡发生。

    3 讨论

    3.1 ADR与个体因素:老年人内脏功能减退,从而使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发生改变,或对作用于某些器官的药物敏感性增强,以致出现ADR。另外,老年人常患有几种慢性病,且病情复杂,往往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治疗,药物相互作用也是引起ADR的重要原因之一[1]。伴随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应加强对老年患者ADR的监测工作,制定合理的老年人用药方案,尽量减少老年人ADR的发生。

    3.2 合并用药和给药途径:57例ADR中合并用药占68.42%,用药品种增多,势必会增加ADR发生率。据统计,当联合用5种以下药物时,ADR发生率为4.2%,而联合使用20种以上药物时,ADR发生率可升为45%[2],建议临床减少不必要的合并用药。
, 百拇医药
    在给药途径中,静脉给药引起的ADR远远高于其他给药途径。这是因为静脉给药时药物直接进入人体循环,且产生ADR的成因较多,如内毒素、pH值、微粒、渗透压、给药速度等。因此,护士给药时注意进行正确的操作,避免因药液配伍不当、浓度高、配制的液体放置时间过久、滴注速度快等引起不良事件,同时应加强临床监护[3]。另外,应尽量选择口服给药,只有在口服无效的情况下采用静脉给药方式。

    3.3 抗菌药物:该类药物中以头孢菌素抗生素引起的ADR最多见,其次是喹诺酮类和青霉素类。这一结果与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应用广泛有关。因此,临床上须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慎重选用,减少或避免无明显指征用药、预防用药、联合用药、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等情况的出现,以减少ADR的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3.4 中药制剂:我院中药制剂引起的ADR发生率仅次于抗菌药物而位居第二位。由于中药制剂杂质较多、成分复杂、分子量大,且含有多种致敏原,再次接触该抗原即发生过敏反应[4]。与其他药物混合,使其不溶性颗粒增加,也会诱发过敏反应。此外,还需要注意静脉滴注速度,因中药制剂ADR多以速发性为主,出现ADR的时间多在30 min内。我院中药制剂引起的10例ADR中,有7例是与其他药物混合静脉滴注,3例发生在开始的5~30 min内。
, 百拇医药
    3.5 临床表现:主要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临床上的常用药物,如抗感染药物、中药注射剂等,它们的抗原性强,最易引起该类反应。另外由于个体的过敏体质,都会增加药疹的发生率。

    做好ADR监测工作,可减少ADR重复发生,避免重大药害事件。我院ADR监测工作刚刚起步,报告的主体是医师,报告总数偏少,医务人员报告ADR的主动性还需要提高,部分报告还存在填写内容不完整、ADR症状及处理情况描述过于简单等问题。今后还应不断完善ADR监测上报制度,同时加强ADR监测工作的宣传、教育与培训工作,提高从事ADR监测人员的业务水平,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及时报告,以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钟劲松,张彦东.老年人用药安全问题探讨[J].现代食品与药品杂志,2006,16(2):86.

    [2] 陈新谦,金有豫,汤 光.新编药物学[M].第十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8.

    [3] 何伟珍,呈丽兰,应小飞,等.浙江丽水市2004年50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5,16(10):774.

    [4] 贾毅婕,王育琴,常红军,等.77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与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3,5(4):231.

    收稿日期:2008-04-24, http://www.100md.com(郭江宁 曹宇强 曹 宇 张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