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囊内镜滞留原因及处理
第1页 |
参见附件(1437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滞留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2008年4月行胶囊内镜检查173例。结果:173例胶囊内镜检查中,共发生胶囊内镜滞留4例,发生率为2.3%,其中2例行手术治疗,2例观察后自行排出。结论:胶囊内镜滞留是胶囊内镜检查中较严重并发症。若无梗阻发生,可行观察,若出现梗阻。应及时手术治疗。
关键词 胶囊内镜;胶囊滞留;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文章编号:1009-5519(2009)09-1281-02
中图分类号:R444
文献标识码:A
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y,CE)的发明,对于小肠疾病的诊断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它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及其它小肠疾病的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在CE检查过程中,胶囊滞留(capsule retention)是一个较少见又较严重并发症,有时需要手术解除由此造成的梗阻。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4月~2008年4月我院CE检查发生胶囊滞留的情况及其处理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5年4月-2008年4月我院共行CE检查173例。其中男124例,女49例,平均年龄45.6岁(18~81岁)。其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146例,慢性腹泻18例,慢性腹痛9例。
1.2检查方法:采用重庆金山科技集团的OMOM胶囊内镜系统,包括OMOM胶囊内镜(大小13mm×27.9mm),图像记录仪,影像工作站。患者在检查前8小时开始禁食并服用甘露醇250ml清洁肠道。吞服胶囊后4小时内禁食,记录胶囊进入十二指肠及通过回盲瓣的时间。检查结束后,要求患者仔细检查粪便,确认胶囊排出体外。若72小时仍未确认胶囊排出,或出现肠道梗阻症状,即行腹部透视或腹部摄片检查,明确胶囊是否排出以及观察胶囊位置。若胶囊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超过2周,或采取干预措施(如内窥镜、手术取出等)取出胶囊,则判断为胶囊滞留。
2 结果
在173例检查过程中,有4例发生胶囊滞留,发生率为2.31%。其中1例为女性肠结核患者,发生胶囊滞留后,前3月腹部透视显示胶囊主要滞留于第三组小肠,因患者无肠道梗阻症状,即随访并同时抗结核治疗。24周后胶囊完整排出。另外3例均为Crohn's病,均滞留于末端回肠,其中1例胶囊于4周后排出,另外2例患者因发生肠道梗阻症状而手术取出(见图1),术中及术后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CE与双囊小肠镜均能直观地观察整个小肠黏膜的病变情况,是小肠疾病诊断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尽管双气囊小肠镜同时具有对病变进行活检及治疗的作用,但CE具有创伤小,易检查,易被患者接受等优点,同时由于检查费用的问题,可以作为小肠镜检查前的筛选手段,为小肠镜提供依据。
在CE检查过程中,较少见但较严重的并发症即为胶囊滞留。一些患者而需要外科手术解除胶囊嵌顿造成的梗阻。目前认为,当胶囊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超过2周,或必须采取干预措施(如内窥镜、手术等)才能取出胶囊,则判断为胶囊滞留。目前市场所用胶囊大小相差不大,如OMOM胶囊大小为13mm×27.9mm,而PillCam SB胶囊为11min×2mm,正常情况下其均能顺利通过消化道,当肿瘤、炎症或粘连导致消化道有严重狭窄时,使胶囊发生通过障碍,导致胶囊滞留。一般认为,胶囊滞留发生率为1.5%左右,但也有报道高达13%。其发生率与被检查者的病种有关,在明确有Crohn's病的患者和NSAID患者,其胶囊滞留发生率较高,而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则相对较低。胶囊滞留时间最长者达2.5年。
一般认为,患者有肠梗阻症状或放射学检查提示有肠道梗阻或狭窄迹象时,应作为CE检查禁忌证。目前有研究各种手段来预测胶囊滞留发生的可能性,对于那些有高度滞留潜在性的患者,应避免行胶囊内镜检查。小肠造影(small bowel follow through)虽能检测小肠狭窄,但是漏诊率较高M。目前应用较成功的是试用胶囊(pateney capsule)。试用胶囊大小与正式胶囊相同,由压缩乳糖和硫酸钡构成。吞服后,若因肠道狭窄在体内滞留时,超过40~100小时就会崩解,崩解后的残留物可顺利通过狭窄,防止发生梗阻。当试用胶囊顺利通过后,预示可以进行胶囊内镜检查;若试用胶囊发生滞留,提示肠道有狭窄存在,不应进行胶囊内镜检查。即使有明确的肠道狭窄,只要试用胶囊能通过,说明CE可通过肠道狭窄处,仍可进行CE检查。
胶囊滞留发生后。根据病情变化可采取不同的手段。若有肠道梗阻发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37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