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环境综合治理对钉螺消长变化的影响
第1页 |
参见附件(1229KB,2页)。
文章编号:1009-5519(2009)09-1427-02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B
长江江滩是浦口区血吸虫病主要疫源地,历史上,受洪水的影响。经常造成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蔓延。为消灭江滩钉螺,遏制血吸虫病流行,从1986年开始对江滩进行围垦种植、蓄水养殖、药物灭螺等综合治理措施,江滩钉螺面积逐年减少,血吸虫病得到有效控制。为评价综合治理效果,进一步完善配套措施。对环境综合治理与钉螺消长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1 概况
浦口区江滩位于长江下游。1984年调查,江滩钉螺面积1016.93万m2,钉螺平均密度5.08只/0.112,钉螺感染率2.11%。24年来,经过对江滩全面综合治理,目前,有螺面积328.9万2,江滩活螺平均密度为0.015只/框,未发现阳性钉螺。
2 方法
2.1开挖鱼池:把50cm的有螺土埋在鱼池埂下,覆盖无螺土1m以上,加宽加高鱼池埂,每个鱼池100052,深1.5m。
2.2围垦种植:在秋冬季江滩芦苇收割后,用大马力拖拉机翻耕,第二年春栽种意大利杨树,并套种农作物。
2.3围网养殖:利用夹江大堤控制水位,进行低围高网养鱼。
2.4特殊环境药物处理:围垦、围养及种植后残存地带主要用药物灭螺。
3 结果
3.1对钉螺消长的影响:治理前后钉螺面积、活螺平均密度、钉螺感染率见表1。
3.2不同环境感染性钉螺分布:感染性钉螺分布与人群居住点活动频繁有密切关系。钉螺感染率以居民点附近较高,牲畜活动地、渔民常居地次之,一般滩涂最低,见表2。
4 讨论
结果显示,开挖鱼池效果最佳,钉螺面积、活螺平均密度、钉螺感染率均大幅度下降。同时也表明不同方法治理不同环境所取得的效果也不一样,这与钉螺孳生环境改变有关。现有的钉螺主要分布在芦苇滩、堤套等特殊环境中,由于其钉螺孳生环境复杂,近期内没有根本变化,还需进一步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巩固防治效果。
感染性钉螺分布呈集中趋势,单元性很强。治理前数据显示,感染性钉螺分布在居民点附近,以100m内感染率最高,为一类地区:牲畜活动频繁地带、渔民常居地为二类地区;一般滩涂最低为三类地区。为此,对一类地区必须全面处理,对二类地区要扩大处理范围,对三类地区要“发现一处,处理一处”。
综上所述,江滩综合治理能够有效消灭钉螺,控制血吸虫疫情。但要彻底消灭钉螺:(1)完善围堤涵闸等配套措施,增建防钉螺防尾蚴工程;(2)加固堤防,做好浆砌石块护坡工程;(3)完善牲畜防护拦截工程,防止牲畜进入易感地带,减少重复感染;(4)加大血防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和人畜查治力度,进一步增强群众的血防意识和自我参与意识。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29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