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患者心理治疗的临床研究
第1页 |
参见附件(1428KB,2页)。
文章编号:1009-5519(2009)09-1390-02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B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不仅要求躯体健康,同时也要求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心理状态是自己对所认识的人或事物,对别人及自己行为和态度的体验。有报道认为,生活质量和生活事件对乙型肝炎的发生发展预后有较大的影响。但对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状态研究甚少,采用合适的心理疗法改善心理状态亦罕有研究。我们对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调查。同时采用认知心理疗法进行治疗,探讨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心理治疗的价值,为临床乙型肝炎综和治疗提供心理学参考。
1 资料及方法
1.1研究对象及分组:采用整体抽样方法选取我院2002年1月~2002年5月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50例。其中男41例,女9例。年龄31~68岁,平均年龄(48±7.25)岁,诊断明确,均经B超、胃镜、肝功能检查,并排除其它器质性病变及功能性疾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5例。
1.2研究方法:采用国内外广泛应用的疾病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由被试者根据自己1周来的情况和严重程度按1~5级评分,分析指标为10个症状因子。然后A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B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同时辅助心理治疗,主要采用认知疗法。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主要为讨论阶段,与患者接触,获知其内心深藏痛苦及焦虑等,以分析其可能存在的问题。第二阶段为认知阶段,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疾病及症状的原因。第三阶段为提高阶段,在前二阶段基础上,树立信心,培养积极向上的观念,发挥自我意识,改善行为及观念。每阶段1周,三个阶段结束后,重新进行SCL-90心理测评。
1.3统计处理:所有数据均以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数据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各因子间两组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各因子间无差异。其中A、B两组SCL-90的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法及饮食睡眠状态治疗前、后组内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躯体化症状、抑郁、焦虑、敌对及饮食睡眠状态治疗后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余各项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讨论
随着医学发展,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认识到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中的重要性,心理因素一直伴随着疾病的始终。疾病的发生引发了病人躯体化症状,同时改变了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情绪尤其是乙型肝炎病人情绪不稳定,常极易回想起过去不愉快事件,反过来加重不愉快躯体症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即躯体-心理-躯体循环。使患者疾病症状感逐步恶化。如何打破恶性循环是临床医生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大量研究表明:单纯的综合系统治疗改善了乙型肝炎患者躯体化症状,同时对心理状态亦有所改善,但患者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躯体化症状及心理障碍,这与本文结果一致。本研究同时加入心理治疗,改善心理状态,发现患者心理状态进一步改善同时躯体化症状亦进一步减轻,更加证实了“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中起重要作用”。乙型肝炎患者治疗中,心理治疗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本研究发现,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障碍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乙型肝炎患者病程长,迁延不愈,临床症状重,比如:腹水、黄疸、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多种并发症时有发生,导致以躯体不适感为主的躯体化心理障碍极为突出。(2)由于躯体化症状重,反复发生,患者对疾病了解不足,同时加上家庭、社会环境及经济负担的影响,使患者不能正确面对疾病的发生,产生强迫、焦虑、抑郁、恐惧症状。(3)长期反复的发病及躯体不适感使病人丧失了生活信心,同时长期病痛给家庭造成巨大负担,使患者自觉所受关怀不足,产生焦虑、抑郁症状进一步加重,生活信心极度不足。(4)反复入院治疗,使患者对医生的信心渐渐消失,自认为不可治愈,意志消沉,拒绝治疗。总之,心理因素使患者疾病感更加严重,心理状态极差,焦虑、抑郁、强迫、敌对感普遍存在。因此针对患者本身个性特点,改善心理状态,提高自身免疫力,树立生活信心,是乙型肝炎病人治疗中的重点。
认知心理疗法,通过与患者大量交流。解释疾病发生的原因、可能出现的症状、改善方法,使患者清楚认识到本身所处的状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28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