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学发展对腹股沟疝外科学发展的影响
![]() |
第1页 |
参见附件(1587KB,2页)。
上个世纪90年代前后在疝外科历史上发生了两起重大事件,一起是1984年美国外科医生Liehtenstein尝试用一种人工合成材料聚丙烯制作成的网状补片(marlex)。为腹股沟疝患者施行手术,其方法是将这种网片缝合于腹股沟管后壁而替代传统的张力缝合。1989年Liehtenstein医生对其工作总结时发现这一方法不仅简单、易行,而且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疗效确切。由于该手术方法规避了传统疝修补术依靠缝合强行拉拢不相邻或处于不同解剖层次的组织来实现的较高的张力。不破坏正常的解剖结构,故而提出了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新概念。第二起事件发生在1993年,同样是美国的医生Gilbert和Rutkow,他们在总结Lichtenstein医生的工作后。进行了两项研究。(1)疝的大小及其周边缺损情况;(2)材料的大小及其形状的合理性。通过研究他们先后设计出锥形网塞及两个平片的柱形连接体(即PHS)的人工假体,然后与美国的Johnson&Johnson公司和Bard公司合作,先后将他们设计的人工假体商品化,这就是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普理灵疝装置(PItS)和预成形网塞和补片,这一重大事件的发生把腹股沟疝外科修补技术变得更加规范.操作技术及效果评价也变得更加一致和可控。这两个重大事件的发生彻底改变了腹股沟疝外科治疗模式,提高了腹股沟疝的外科治疗效果.并且对腹股沟疝外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587KB,2页)。
限于服务器压力,网站部分信息只供爱心会员或有一定积分的注册会员流览。
此 pdf全文 需要 5 积分(免费注册登录后每天可以领取10个积分)。
用户名: |
|
密 码: |
|
忘了密码 |
如果您还不是100md.com会员,欢迎 免费注册,
如果您想获得积分,点击这里 查看积分规则。
如果您有实力支持百拇发展,欢迎 爱心捐助 。
如果您想订购杂志,请直接与《现代医药卫生》编辑部联系。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
推存给朋友
加入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