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对胃癌前病变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的影响
关键词:萎缩性,胃炎,1资料与方法,2结果,3讨论
黄叶妮(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长沙410005)
黄芪对胃癌前病变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的影响
黄叶妮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长沙410005)
目的观察黄芪对胃癌前病变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PGⅡ水平,PGⅠ/PGⅡ(PGR)值的影响,探讨黄芪治疗胃癌前病变的机制。方法选取2015年1~7月该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0例,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以黄芪治疗,对照组予以传统西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复发率及治疗前后血清PGⅠ、PGⅡ水平和PGR值。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GR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治疗组PGR值升高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能影响血清PG水平,使PGR值升高,说明黄芪治疗胃癌前病变的机制与PG相关。
黄芪;胃肿瘤;癌前状态;胃蛋白酶原类;药用制剂
胃癌在我国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多年来其发病率与病死率一直居前[1]。胃癌的发生过程一般认为首先是在致癌因子(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胃黏膜发生炎性反应,然后慢性炎症引起黏膜腺体减少,导致萎缩性胃炎,接着出现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直到发生癌变[2]。临床上,>80%的胃癌患者均患有萎缩性胃炎,因此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关系密切,是重要的癌前病变[3]。胃正常黏膜向胃癌转化的过程即为胃癌前病变,目前有相当多的理论研究针对其展开,而中药黄芪对胃癌前病变的治疗作用越来越引起重视,临床上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尝试应用黄芪来治疗胃癌前病变,并得到了普遍认可[4-5]。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是一种胃蛋白酶前体,无活性,主要由胃底腺主细胞分泌,依据PG在免疫原性与生化特性上的差异,常分为PGⅠ与PGⅡ2个亚型,PG合成后大部分会进入到含有大量酸性胃液的胃腔,并在此逐渐转变成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其中,仅有约1%的胃蛋白酶能透过胃黏膜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7-9]。本文通过观察黄芪对胃癌前病变患者血清PGⅠ、PGⅡ水平,PGⅠ/PGⅡ(PGR)值的影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724 字符。
限于服务器压力,网站部分信息只供爱心会员或有一定积分的注册会员流览。
此信息需要 2 积分(免费注册登录后每天可以领取10个积分)。
用户名: |
|
密 码: |
|
忘了密码 |
如果您还不是100md.com会员,欢迎 免费注册,
如果您想获得积分,点击这里 查看积分规则。
如果您想订购杂志,请直接与现代医药卫生编辑部联系。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