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医药卫生》 > 2021年第18期
编号:358191
米非司酮联合GnRH-a治疗子宫腺肌症合并多发性子宫肌瘤对于PGF2α、PGE2及β-内啡肽的影响
关键词:1资料与方法,2结果,3讨论

     周红梅,熊爱为,凌 玲

    (1.南京市江宁医院,江苏 南京 211100;2.南京市第二医院,江苏 南京 210003)

    长期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子宫腺肌症合并多发性子宫肌瘤的发病率可达(344~566)/10万人,在年龄大于40岁的育龄期女性群体中,其发病率呈进一步上升趋势[1]。临床上主要通过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或者联合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曼月乐)辅助治疗子宫腺肌症或者子宫腺肌症合并子宫肌瘤的患者,其中GnRH-a无论在子宫腺肌症或者合并子宫肌瘤的患者中均得到了确认疗效[2-4]。但对于合并多发性子宫肌瘤的患者,GnRH-a治疗后子宫肌瘤的复发率仍然较高,治疗后患者月经紊乱的表现仍然明显[5]。米非司酮能够通过拮抗孕激素受体,实现对于子宫肌瘤的保守性治疗效果[6-7]。为了进一步指导临床上子宫腺肌症合并多发性子宫肌瘤的保守治疗,本研究选取南京市江宁医院收治的140例子宫腺肌症合并多发性子宫肌瘤的患者,探讨了米非司酮联合GnRH-a治疗的临床效果,并探讨了治疗后的氧化应激性指标如8-异前列腺素F2α(PGF2α)、前列腺素E2(PGE2)及β-内啡肽的表达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1.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1月南京市江宁医院收治的140例子宫腺肌症合并多发性子宫肌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70例。对照组年龄26~47岁,平均(36.6±7.1)岁;肌瘤所在部位:子宫后壁36例,子宫前壁25例,子宫底9例;肌瘤最大直径(4.4±1.7)cm;痛经程度:中度22例,重度48例。联合组年龄27~49岁,平均(37.4±6.8)岁;肌瘤所在部位:子宫后壁38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665 字符
如果您在使用手机等流览时无法查看或下载全文,可能是被搜索引擎失真“转码”,请点击屏幕最下方的“电脑版”或“原网页”访问。


限于服务器压力,网站部分信息只供爱心会员或有一定积分的注册会员流览。
此信息需要 2 积分(免费注册登录后每天可以领取10个积分)。
用户名
密 码
  忘了密码

如果您还不是100md.com会员,欢迎 免费注册
如果您想获得积分,点击这里 查看积分规则
如果您想订购杂志,请直接与现代医药卫生编辑部联系。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