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家健康》 > 2009年第1期
编号:11765563
浅探精神分析与儿童早期人格塑造(3)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月1日 《大家健康》 2009年第1期
     4 教育与应用

    王某的案例我们可知,他的人格教育是失败的。首先从家庭说起。家庭是儿童出生后首先接触到的环境,是对孩子影响最深最长的环境。儿童早期的人格塑造几乎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案例中的王某出生后在一个很好的家庭之中,父母都是工程师,文化和教养方面都是十分优秀的,De Fruyt认为大多数人在儿童早期的人格特征维持至青少年基本不变,这主要是用遗传来解释的[7]。那王某按理应该是具有优秀的人格才对,为何最终会变成如此反社会的型的人格?那时因为家庭对于儿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包括父母本身的特点,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儿童与父母间的依恋等。王某一出生就被送到奶奶那里抚养,这便是父母的第一个不正确的做法.这时的儿童是最渴望得到爱的时期.早期母子分离会对儿童产生情绪上的巨大影响,孩子得不到来自父母,特别是母亲的爱,这将会导致儿童心理产生不安全感,儿童的正常依恋也遭到了破坏.有人会问,奶奶不也能给孩子爱吗?但是母亲与奶奶的爱是截然不同的。首先,她们对孩子的认识上是不一样的。母亲把王某当作儿子看,奶奶则是当成孙子看,因为她们认识上的不同,所以付出的爱的方式也不同。其次,奶奶与王某和母亲与王某之间的观念差异也不同。奶奶与王某经历的社会背景的不同,文化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采取的教育方式也会和父母的有很大的不同。并且几代同堂的家庭容易出现隔代溺爱,王某便是隔代溺爱的牺牲品。那么总结可知,孩子出生的前几年一定要父母亲自带着,最好是和长辈分开住,避免出现隔代溺爱。但这并不代表由父母代的孩子人格就一定是优秀的 ......
上一页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00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