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同学为何苦恼
熬尽寒窗苦 为何欢笑难
小李同学是上海某大学法学系学生。四年寒窗,即将毕业,按常理来说,应该是件高兴的事。但是,最近小李却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之中。前不久发生的事像新闻纪录片,不断地在脑海中来回播放。虽然时过境迁,然而当回忆起事发当时自己屈辱的行为,仍感到追悔莫及,无地自容。在追悔的过程中,不断地谴责自己,内心不时地涌动着热流,渴望能找到解答发生在自己身上这种悲剧的缘由。怀着这个想法,小李同学来到了心理咨询室。有道是:往事历历,刻骨铭心,找出缘由,方能抚平心灵的伤痕。
无赖恶敲诈 小李破钱财
小李同学为何如此心烦意乱?原来,前不久,小李同学所实习的律师事务所派遣他单独到安徽蚌埠去调查一件事。完成任务后,他在当地的一个小镇候车室里,正准备等车回家时,突然看见一个彪形大汉对一个弱女子报以老拳。听旁边的人说,这个大汉是当地的一个无赖泼皮,游手好闲,寻衅闹事是他的强项。除此之外,一无所长。今天,因为赌输了钱,就向摆地摊的女子敲诈要钱。由于弱女子给的钱没有满足无赖索要的数目,于是就遭受到了皮肉之苦。当时围观的人不少,但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说句公道话。小李目睹此事,虽然感到愤愤不平,由于想到自己马上要离开此地,也就懒得去管那件事了。也该他倒霉,越是不想管的事,越是躲不掉。只是一眨眼的功夫,那个弱女子已跪在小李的面前,苦苦哀求小李救救她。小李同学还没有来得及有所表示,那个大汉已冲到他面前,不管三七二十一,对准小李甩手就是一巴掌,并恶狠狠地警告他不要多管闲事。小李从小到大,从来没有受到过如此侮辱,刚想发作,但看到那个大汉凶神恶煞的模样,以及一连串的骂语,快到嘴边的话不得不咽了下去。更气人的是,那个无赖也许看出了小李不是本地人,又显得书生气十足。于是,干脆扔下那个女子不管,伸手要小李掏钱补差额。也许是鬼使神差,也可能是受到当时旁边有人不断地劝说:“给他钱算了,好汉不吃眼前亏”的影响,关键还是慑于无赖的淫威,血气方刚的小李竟然会乖乖地从包里拿出100元给了那个无赖,最后才算了结了那场无妄之灾。
路有不平事 为何无人言
事发之后,小李扪心自问,有两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首先是自己为什么会如此屈辱?100元钱算不了什么,而人的良知和人格尊严在当时怎么会跑得无影无踪?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围观的人不少,却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说句公道话?甚至还有人劝说自己花钱消灾。这种情感的“冷漠”是社会出了问题?还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反应?或者还有更深层次问题的存在?
对于小李的困惑,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生活的周围,就会发现这种事例信手可拈,不胜枚举。譬如:前段时间报上刊登了这么一则消息。一个已有四个月身孕的乡村女教师——孙玉祥,本来就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生前曾经多次遭受丈夫殴打和凌辱。由于丈夫的家庭暴力没有受到惩处,以至施暴者恣意妄为,最终竟然在左邻右舍和许多同事众目睽睽之下,丧心病狂地用斧头连续对妻子砍了78刀,致使女教师走上了黄泉之路。乡村女教师的血肉之躯所引起的震惊余音未消,2002年8月7日《报刊文摘》又刊登了题为《强奸案发生在卧铺车上》。该文讲述了发生在2001年9月19日一辆开往广东东莞的长途客车上的事。此事更为离奇,在短短的48小时里,一个身高仅1.7米的歹徒公然在车厢里连续对多名女子施暴,抢夺财物,而事发当时车上四十多人中,除了受害者的哥哥或男朋友在短时间里,曾经软弱无力地向歹徒苦苦哀求外,而更多的人却表现得异常地“冷漠”。
消除恐惧 正必克邪
对于社会中众多的“冷漠”现象,众说纷纭。有的认为这是世风日下,正不敌邪;也有的认为这是教育的失败,人类丑陋劣根性的集中体现。考虑到政治的、社会的、道德的、经济的等方面解释已屡屡见诸报端,所以,在此不一一展开了。现在,我只想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这种“冷漠”现象作一下分析。
众所周知,不管是圣人,还是凡人,都有七情六欲。这就提示我们:人的心理活动从本质上说,其具有相似性,而恐惧更是人皆有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每个人的处境不同或环境各异,恐惧所表现的形式也就迥然不同。据认为,恐惧是一种衍生性动机,它与个体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对于人类来说,初生的婴儿是没有恐惧表现的,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这就说明恐惧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后天获得的。从上面两件事的报道上不难发现,不管是受害者还是旁观者,对于突然发生的意外事变,他们出于本能安全的需要,并结合以往的生活经验,在事情发生的开始阶段,往往会自然而然地,纷纷采取明哲保身、苟且偷生的行为方式。冷漠只是假象,而恐惧才是真谛。但是,这并不是说,人的恐惧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它往往会随着时间、境遇的变化而变化。譬如:弱势者克服了恐惧,会拼死奋力反抗,这将使强暴者的嚣张气焰得到遏止。由此,旁观者可能也会从中受到鼓舞,取而代之的将是群起而攻之。反之亦然。
但是,也并不能就此预定,只要有弱势者的拼死反抗,就一定会得到旁观者事实上的援助。事实上,实际生活的情况要远为复杂得多。然而,在最短的时间里,克服心理上的恐惧,是克敌制胜、转危为安的精神法宝。
众多围观者的“冷漠”,除了恐惧心理外,其实还存在着一个所谓的“旁观者效应”。有一个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将一群实验对象分成A、B两组。他让A组每一个个体受到暴力袭击,结果有80%的个体进行了激烈的反抗;而B组只安排一个对象受到袭击,同组成员目睹此事,除了个别人有所表示愤怒外,其他人却显得异常的“冷漠”。分析缘由得出结论:个体在没有外界帮助情况下,在危急关头,他的能力将发挥到极限。正所谓狗急了还会跳墙,何况是人呢?同样,人的这种应急反应,在人的生理变化上也可得到佐证:那时个体的肾上腺素分泌量将达到最高峰。而肾上腺素是人类能力发挥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相反,个体在群体中受到伤害时,期盼他人相助的心理,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由于有这种依赖心理的存在,严重地制约了个体能力的发挥。同理,如果个体的期盼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他原有的反抗斗志也会顷刻瓦解。而群体的“冷漠”是缘于每个人都怕承受主动出击可能带来的伤害,在心灵深处都寄希望于他人来承担这样的责任。当大家都存有这样的想法时,结果就会出现所谓的“旁观者效应”。
但是,在事发当时,如果群体中有一个或数个人不畏强暴,鼎力相助。那么可以肯定:施暴者的嚣张气焰一定会受到遏止。生活的实践反复告诫人们,战胜攻击的最好方法就是——当攻击刚刚露头时,就给予坚决的回击。主动出击,在某种情况下可能是保护自身的最好手段。
小李同学屈辱的表现和周围旁观者的“冷漠”,其根源就在于此。然而对于已经发生的事而耿耿于怀、自我谴责、搞坏心态,这于事无补。要在今后的生活中不发生第二次屈辱,关键是要对此悟出个道道来,在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战胜自我,才能战胜别人。
(作者每周二下午、五上午有专家门诊), 百拇医药(陈圣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