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用药》 > 2005年第10期
编号:11055140
青山常在人未老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0月1日 《家庭用药》 2005年第10期
青山常在人未老

     杨国栋教授

    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宁波市微循环与莨菪类药研究所所长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副会长

    宁波市戒毒研究中心主任

    40多年前,他大胆地将东莨菪碱用于乙脑呼吸衰竭病人的抢救,挽救了众多的宝贵生命。他曾以身试药提出“莨菪化”的概念。他以莨菪药为研究工具,提出“信息-效应-能量”新发病学理论。他创立“杨氏1+1戒毒法”,将莨菪类药物引入糖尿病并发症治疗、戒瘾治疗、抗衰老治疗等一系列领域……

    60多年的人生一路走来,留下的是一串串坚实的脚印。

    杨国栋教授,是我国莨菪药物研究及微循环障碍疾病研究的第三代领头人,是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劳动模范,还是一个“点子多、创意多、闲不住”的人!

    老药新用重识“莨菪”

    天然植物中的莨菪类药在我国的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如三分三、莨菪子(又名天仙子)、洋金花(又名曼陀罗花)、颠茄等。相传,东汉华佗发明的“麻沸散”中就有曼陀罗。我国两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上就有关于莨菪类药物作用的记载。归纳古籍记载,莨菪子的功能有:定痫、止痛、止泻、镇咳平喘、安心定志、聪明耳目、轻身益力等,可主治30多种病症。

    进入19世纪后,欧洲的医学家们才开始认识并应用颠茄制剂。1831年,德国科学家率先从颠茄的根皮中分离出了纯阿托品;1867年又证明阿托品可阻断迷走神经兴奋所致的心脏效应,从而使阿托品成为经典的抗胆碱药。近50年来,中国医药学家们则在莨菪类药物的临床应用中,探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路径。

    1959年,钱潮教授(上海静安区中心医院儿科)首先根据中毒型菌痢患儿有眼底血管痉挛的表现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39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