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用药》 > 2005年第11期
编号:11055093
《爱德华大夫》与遗忘症(上)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1月1日 《家庭用药》 2005年第11期
《爱德华大夫》与遗忘症(上)

     悬念片《爱德华大夫》讲述的是发生在一群心理医生中的神秘谋杀案,破案线索是通过释梦取得的。

    青年医生约翰(格里高列.派克饰)童年时代因顽皮造成弟弟意外身亡,受到严重精神创伤而产生强烈内疚和罪恶感。这种罪恶感被压抑在潜意识中,成为他成年后精神错乱的根源。他潜意识中仍自认为杀害过弟弟,因而对杀人行为敏感、痛恨,无法忍受。后来他遇到心理医生爱德华。爱德华发现约翰精神异常,准备给他做心理治疗。

    爱德华大夫正准备接任精神病院院长一职,而现任院长默奇森对此心怀不满,伺爱德华与约翰滑雪时,开冷枪打死了爱德华。约翰目睹爱德华身亡,又一次受到精神刺激。虽然他对爱德华死因有所察觉,但潜意识中弑弟的罪恶感引发了自我惩罚欲望,于是他把杀害爱德华的罪名拉到自己身上,以求赎罪,同时,在约翰身上又出现了继发于遗忘的另一种特殊的精神障碍——双重人格,这是妄想性身份识别障碍之一种,他自认为是爱德华,而把原来的自我遗忘了。

    约翰自称爱德华前往就任院长,女医生康斯坦丝(英格丽.褒曼饰)与他一见钟情。不久,康斯坦丝发现约翰一系列异常表现,她用叉子在桌布上划了一些线条,竟使约翰大为生气;约翰看到康斯坦丝睡衣上的线条,又产生了异样的痛苦表情;约翰在处理一个病人自杀的手术台前突然晕倒。这个病人在自杀前一直认为是自己杀害了父亲,罪恶感深重,不能自拔。康斯坦丝认为该病人的自我意识对潜意识中的恋母弑父情结有所察觉,因而产生内疚感,代表良心和道德准则、行使监督和稽查职能的超我对代表本能欲望冲动、以唯乐原则行事的本我进行严厉的谴责,两者发生激烈的冲突,而调节与平衡这些矛盾的自我此时已无能为力,病人被迫承认弑父以求得良心宽恕与满足。康斯坦丝劝导病人说:“你没有杀你父亲,这是你心理上的一种错觉。”可是,约翰在手术台前却失去常态地说:“是他杀的!他说的,父亲是他杀的。”这使康斯坦丝非常惊讶。她禁不住问他:“你是谁?”约翰回答:“我杀了爱德华,顶替了他,我是谁,我也不知道。”每当看见身边保存的一只刻有字母J. B. 的烟盒,约翰就感到十分痛苦,经过康斯坦丝的追问,他隐约回忆起爱德华被害和自己的身份,但很模糊,他把 J. B. 解释为约翰·布朗,一个过于常见的名字。这种回忆需要深入分析才有价值,但约翰不愿连累康斯坦丝,他留下一封信后悄然出走了。

    康斯坦丝感到,在约翰的潜意识中一定隐藏着一个可怕的秘密。她发现,线条、白颜色、火车轨道之类的东西都会引起约翰的激动、紧张和恐怖,她认为这些东西与他潜意识中那个可怕的秘密有关。如果不帮他揭示出这个秘密,把它重新带回到意识中并给予心理治疗,那么他的病态就不能根治,他的真正自我便不能恢复,最终无法避免由于爱德华被害一案所带来的灾难。

    从反复发生的“触景生情”式的精神痛苦到反应性的意识障碍,从心因性遗忘到妄想性的身份识别障碍,约翰的症状已大体符合延迟性应激障碍的特征。这是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一种,其诱因是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打击。精神障碍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现:创伤性体验的反复重现、持续的警觉性增高和持续的回避。

    不过,影片本身将约翰的精神异常解释为癔症,确切地说是癔症的分离症状。分离症状表现为对过去经历与当前环境和自我身份的认知完全或部分不相符合。癔症多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可有分离性遗忘症、分离性漫游症、分离性身份障碍、癔症性精神病等情况。

    癔症性遗忘也是以阶段性或事件性遗忘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所遗忘的那一段时间或事件对病人是创伤性的和使病人痛苦的,具有部分性和选择性,不能用一般的健忘或疲劳加以解释。遗忘的程度和完全性每天有所不同,然而总有一个固定的核心内容在觉醒状态下始终不能忆及。

    癔症性漫游具有癔症性遗忘的所有特征,同时还有从住所和常去的地方离开出走,不辞而别,表面上看似乎是有目的的;发生在白天觉醒时,肤浅的短暂接触看不出明显的精神异常;有身份识别障碍,一般只持续几天。有些病例持续更长时间,且新的身份达到令人惊异的程度;虽然对神游期存在遗忘,但在不知情的旁观者看来,病人在这段时间里的行为可显得完全正常。(下期待续)

    (作者每周在上海市静安梅奥心理门诊和中美和睦家医院有专家门诊,预约电话:021-51095812), 百拇医药(昂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