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保健 > 食疗药膳 > 食物大全 > 粮食豆类 > 小麦(浮小麦)
编号:13143818
浮小麦、淮小麦,效不同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月1日 《家庭用药》 2014年第1期
     浮小麦——止汗、补气、除热

    浮小麦,为禾本科植物小麦未成熟的瘦小麦粒,能浮在水面,故称浮小麦。其味甘,性凉,归心经。首见于《本草纲目》,其功能《纲目》曰:“益气除热,止自汗、盗汗,骨蒸虚热,妇人劳热。”浮小麦止虚汗众人皆知,但对其止汗的确切用法恐非人尽皆知。

    临床上将动辄汗出称为“自汗”,夜寐汗出称为“盗汗”。事实上自汗、盗汗引起的原因和涉及的脏器比较复杂,所以用浮小麦止汗,辨证时必须抓住两个要点。其一,问明汗出的部位,应以前胸汗出多为特征,因为前胸为心区;其二,汗出前必有虚烦躁热,舌质偏红,此属心阴不足,虚火逼津外出。浮小麦性凉,归心经,故为对症之药。凡诊得属心阴虚,虚火旺而汗出以前胸为多者,即用浮小麦30克、川黄连2克、淡竹叶10克,川黄连和淡竹叶都具有清心火的功效;若虚烦寐不安加柏子仁10克、茯神12克、鲜竹芯30支;若背部亦汗出者,加麻黄根10克,以背部属肺,麻黄根归肺经;若腹部亦汗者加糯稻根须,以腹部属脾,糯稻根归脾经也。

    浮小麦在应用时必须选未成熟的瘪瘦粒小并能浮在水面上者为佳。有人认为既是小麦,不必多加讲究,而以普通小麦代之,殊不知浮小麦与成熟小麦功效大不相同。浮小麦实即小麦的皮层,其性凉;小麦肉其性甘平,有养心安神之功,却无止汗之效。切不可认为同为小麦,不必计较其浮与不浮。

    淮小麦——养心除烦

    淮小麦为生产于江淮地区的小麦,味甘,性平,归心、小肠经。孙思邈说:“养心气,心病宜食之。”李时珍说:“醋蒸熨手足,风寒湿痹痛,寒湿脚气,互易至汗出,并良。”即用小麦以醋拌后,用蒸锅把它蒸热,用布包好,以治疗外受风寒湿侵入经络后而患筋骨酸痛者,以它熨疼痛处,要反复温熨,以至汗出,有很好的效果。患风湿痹痛者,可以一试。最好在夏季使用。

    用淮小麦内服煎剂者,有一名方——甘麦大枣汤,是张仲景所创,载于《金匮要略》中,是治妇女脏躁症的专方。《金匮要略》中描述:“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所谓脏躁症,实即现代常说的躁郁症,或妇女绝经后常见的围绝经期综合征。症见烦躁阵阵,失眠,或夜寐多梦,胸闷,时欲呵欠,常欲不自主的哭泣,哭泣后胸际有舒适感者便是。

    甘麦大枣汤在《金匮要略》中的原方与用量:小麦一升、炙甘草三两、大枣十枚。现在用量是:淮小麦30克、炙甘草6~10克、大枣10枚。

    在实际应用时,若有兼证,宜随症加味。若兼血虚者可加当归、炒白芍;若夜寐多梦者可加茯神、炒酸枣仁、柏子仁;若烦躁阵阵汗出者可加龙齿、生牡蛎等。用时必须要写明是淮小麦,若中药店无,可至粮食店购买。切不可用浮小麦充之。

    (作者每周三上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门诊部、周日上午在南京轩德堂中医门诊部有专家门诊), http://www.100md.com(孟景春)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保健 > 食疗药膳 > 食物大全 > 粮食豆类 > 小麦(浮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