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脑血管病防治》 > 2016年第3期
编号:1284992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强化应用阿托伐他汀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6月1日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6年第3期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强化应用阿托伐他汀的疗效观察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7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5例,其中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结束治疗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内皮素(ET-1)及一氧化氮(NO)进行比较,以及两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不良反应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ET-1及NO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绞痛、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乏力、消化道反应、肝功能异常、肌痛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强化应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有效的减轻患者相关的炎症反应以及使患者的血脂水平得到较好的优化,且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较低且耐受性好,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阿托伐他汀;内皮素;一氧化氮

    中图分类号:R54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816X(2016)03-0235-02

    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6.03.24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 infarction,AMI)通常因为发病迅速,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1]。有相关研究表明炎症反应是AMI的主要发病机制,而他汀类药物可以改善患者血管的内皮功能,也有一定的抗炎和降脂作用[2]。本研究讨论早期采用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AMI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87例AMI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龄47~78岁,平均(55.80±18.40)岁,体重61~80kg,平均(67.30±0.12)kg。对照组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龄49~76岁,平均(58.20±14.50)岁,体重55~83kg,平均(68.5±0.12)kg。纳入标准:(1)均符合世界心脏病协会和WHO[3]关于AMI的诊断标准;(2)依从性均较好且能坚持治疗;(3)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4)均通过我院相关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排除标准:(1)有严重疾病史且需长期服药;(2)有精神病史或神经性病变;(3)哺乳期及妊娠期患者;(4)已接受相关治疗并可能对观测指标造成影响;(5)严重心、肝、肾损害影响代谢。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治疗,主要包括抗凝剂、溶栓剂、介入、血管紧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等治疗,并于患者入院后12h内为患者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治疗(河南天方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0054,规格:20mg/片,批号H20070054)。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强化他汀治疗,入院后12h内诊断明确后立即给予80mg阿托伐他汀治疗,疗程均为4周。

    疗效评价指标[4]:记录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高密度脂蛋白(HDL-C)、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浆内皮素(ET-1)及一氧化氮(NO)指标,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心血管发生事件(再发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及不良反应(乏力、消化道反应、肝功能异常、肌痛)的发生率。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0版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应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和ET-1及NO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TG、TC、LDL-C、ET-1及NO与治疗前比较,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TG、ET-1、NO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治疗后,观察组再发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而其心绞痛、心力衰竭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乏力、消化道反应、肝功能异常、肌痛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AMI通常是因为患者的冠状动脉处于不稳定状态,较容易发生粥样硬化斑块且出现破溃,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的供血减少,甚至中断,导致心肌坏死[4]。他汀类药物对患者细胞内的羟甲戊酸的代谢路径有阻断的作用,进而使细胞内的胆固醇的合成减少,不仅具有调脂作用还有许多其他效应如改善患者的内皮功能,粥样斑块稳定,防止血栓的形成,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和移动使其调亡[5]。应用他汀类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在患者尚未出现血脂下降之前,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已显著下降,而且早期死亡率有所降低。因此,他汀类除具有降血脂作用外,抗炎作用日益受到关注[6]。本研究结果表明,早期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他汀类可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作用,减弱粒细胞内皮细胞黏附而发挥抗炎作用。其可抑制HMG-CoA还原酶合成,减少机体胆固醇合成同时刺激LDL-C受体合成加速,促进LDL受体降解途径排出,进而降低LDL水平。此外NO以及ET-1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两种血管活性物质,在维持血管舒缩平衡,抗血小板聚集以及防止血管内凝血系统激活,血栓形成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两者平衡对血管壁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阿托伐他汀还可抑制慢性炎症反应,改善内皮功能,具有抗氧化作用可增加前列环素以及NO的非降脂作用,通过提高心肌电稳定性,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且没有增加患者乏力、消化道反应、肝功能异常、肌痛的发生率。本研究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相类似。, 百拇医药(叶丽华 骆高江)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