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脑血管病 > 中风(脑卒中)
编号:13511608
多模式血管再通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1)
http://www.100md.com 2020年2月1日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01
     众所周知,卒中是全球最为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据2019年《柳叶刀》杂志连续发表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仍然是全球脑血管病的重灾区[1-2]。据2018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研究表明[3],中国25岁以上人群终生脑卒中患病风险最高,将近40%,其中大部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因此,提高缺血性脑卒中的救治水平对于我国慢病防控作用尤为关键。

    实际上,该领域一直是神经科学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尽快开通闭塞血管,恢复缺血脑组织的血流供应,始终是人们最为关注的治疗靶点。1995年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院(NINDS)关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结果发表[4],标志着静脉溶栓成为标准治疗方法。尽管静脉溶栓治疗影像检查要求低、易于推广应用,但由于其时间窗限制严格、血管再通率低等缺陷,限制了其广泛应用。随后的二十年间,一方面在不断探索延长静脉溶栓时间限制,另一方面也在选择和尝试应用更为直接的血管内治疗方法,更好的开通闭塞血管。1999年在美国完成的动脉内应用重组尿激酶原治疗发病6 h内由于大脑中动脉闭塞所导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研究发表[5]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32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