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哲学流泻在人生的小道上
什么是哲学?这一问题确实难以回答。但若是问及对于哲学的印象,充斥于大多数人脑海中的,也许会是晦涩难懂的语句,呆板枯燥的说教。而在我看来,哲学是全然不同于这样一种形象的,我更愿将之比作为音乐,一曲曲由不同风格哲学家所谱出的乐章:柏拉图古典音乐般的古典优雅,尼采交响乐似的气势磅礴,梭伦那有如小夜曲般的宁静祥和,也有黑格尔圣歌式的深邃悠远。既然每一位哲人都有自己的乐曲风格,那么《沉思录》又当为何?我想这正是其不同之处:它并非是人类所奏的音乐,而更像是以松涛为伴奏,以涌泉为和声,在自然界的光景指挥下的自然之声。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我以为是源于思索哲学的方式不同。大凡哲学著作,必是经过长年累月的苦思冥想,仔细推敲,最终几易其稿而成。但奥勒留却没有这种幸运:他一生戎马倥偬,生于战火,而逝于征途。也许正是因为这种不幸,才使得他行文质朴,不尚雕琢,从而摆脱了因修饰而导致的浮夸繁复,反而因为发自内心而灵性内蕴,有一种深沉的崇高之美。他的思想拖曳正如他的行文一样,坦然面对人生,接受中却自蕴一种不平凡的气概。正如他自己所言:在这短暂的有生之年,让自己过得合乎自然点吧。怡然走向他人生的终点,就像枚熟透的即将坠地的橄榄,感谢承托它的大地,感激生养它的枝干。
但对于我来说,奥勒留带给我的远不止于此,除了他的思想之外,更有一种哲学的形式。哲学改变人的思想,对我们的人生影响巨大。但若哲学仅是少数精英的专利,就如同橱窗内闪耀的珠宝,永远无法属于大众,深入到人们的心灵之中,那么哲学还有什么价值可言呢?我心中的哲学,绝不是气势恢宏却可望而不可即的瀑布,而是一条流泻在人生道旁的小溪,让人洗濯双足,舒缓疲惫;也应是一汪人生路旁的清泉,山水之间,由涉足其间的旅者随手掬来,涤荡心胸。也许对于每个人来说,这泉水的滋味有所不同,或清冽或醇厚,或甘美或平淡。但无论为何者,我们都能从中恢复精神,从而轻装前行,而这,才是哲学真正的价值所在。
诚然,我们每个人都是生命中的过客,匆匆而来,无声离去。但这并不是阻止我们思考哲理的理由,因为人生的路,道阻且长,为何不在前行之余,弯下腰来,掬一捧清泉,让本是举步维艰的跋涉,成为一场不知终点的旅行呢?
(摘自南师附中文学社刊《树人》), http://www.100md.com(吴博浩)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我以为是源于思索哲学的方式不同。大凡哲学著作,必是经过长年累月的苦思冥想,仔细推敲,最终几易其稿而成。但奥勒留却没有这种幸运:他一生戎马倥偬,生于战火,而逝于征途。也许正是因为这种不幸,才使得他行文质朴,不尚雕琢,从而摆脱了因修饰而导致的浮夸繁复,反而因为发自内心而灵性内蕴,有一种深沉的崇高之美。他的思想拖曳正如他的行文一样,坦然面对人生,接受中却自蕴一种不平凡的气概。正如他自己所言:在这短暂的有生之年,让自己过得合乎自然点吧。怡然走向他人生的终点,就像枚熟透的即将坠地的橄榄,感谢承托它的大地,感激生养它的枝干。
但对于我来说,奥勒留带给我的远不止于此,除了他的思想之外,更有一种哲学的形式。哲学改变人的思想,对我们的人生影响巨大。但若哲学仅是少数精英的专利,就如同橱窗内闪耀的珠宝,永远无法属于大众,深入到人们的心灵之中,那么哲学还有什么价值可言呢?我心中的哲学,绝不是气势恢宏却可望而不可即的瀑布,而是一条流泻在人生道旁的小溪,让人洗濯双足,舒缓疲惫;也应是一汪人生路旁的清泉,山水之间,由涉足其间的旅者随手掬来,涤荡心胸。也许对于每个人来说,这泉水的滋味有所不同,或清冽或醇厚,或甘美或平淡。但无论为何者,我们都能从中恢复精神,从而轻装前行,而这,才是哲学真正的价值所在。
诚然,我们每个人都是生命中的过客,匆匆而来,无声离去。但这并不是阻止我们思考哲理的理由,因为人生的路,道阻且长,为何不在前行之余,弯下腰来,掬一捧清泉,让本是举步维艰的跋涉,成为一场不知终点的旅行呢?
(摘自南师附中文学社刊《树人》), http://www.100md.com(吴博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