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爱,比爱更重要(2)
曾听过一个圆头和尚整理花草的故事。说的是一位信徒在礼佛后去花园散步,看到一个负责园艺的圆头和尚,正埋头整理花草,只见他把一些好好的枝叶剪去;或将花草连根拔起,移植到另一个盆中;或对着一些枯枝浇水施肥;对一些没有花草的空盆,也不忘松松土。信徒不解,求教。和尚头也不抬地说,对那些看似繁茂却生长杂乱的花草,一定要去其枝蔓,摘其杂叶,免得它们浪费养分;换盆是为了使花草离开贫瘠,接触沃壤;给枯枝浇水,是因为那些枯枝内还有无限生机;松动旷土,是因为泥土中也有种子等待发芽。说的多好啊!这位圆头和尚是智慧的,他真正爱花,也会爱花。既重视花草的成长规律,又照顾到个体的差异,可以想象,他的花园里该是一种怎样美好的景致啊!
照顾花草,和我们教育孩子是一样的!我们要看孩子缺少的是什么,这样才能知道该采取相应的办法去教育。为了让孩子们改正缺点,去除一些陋习,就去做一点“裁剪”功夫;在孩子受到伤害和挫折时,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让他们重整旗鼓;在孩子萌发好的想法时,就为之创造条件,帮他们实现目标;在孩子该承担起责任的时候,就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孩子把责任扛在肩头。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情,简单而自然,但需长期的坚持与耐心。
, http://www.100md.com
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少人爱得糊涂,爱得错位,有时又爱得过分。正如开篇说到的那个父亲一样,现实中有多少这样无奈的父亲啊!你越俎代庖,把孩子该做的事情都做了,孩子还用做什么呢?他什么都不做,能力怎么培养呢?再如在电话里埋怨我的那位母亲一样,她把孩子从爷爷那里领回,是想要让孩子有更好的发展,可却没有足够的耐心与恰当的方法。
(下接第10页)
(上接第9页)
“童话大王”郑渊洁讲到如何教育孩子时,曾说: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给孩子做个榜样。言传身教的效果比语言的说教要强无数倍啊。家庭教育如此,学校教育亦如此。身为教师的我们每天关注的是什么?是否感觉到了有的孩子变得越来越冷漠,越来越自私?是否发现很多孩子缺少很多应有的习惯:见面问好被他们视为多余;礼貌用语被他们称为矫情,举手之劳却总是推脱逃避?而这一切,是否源于我们自身的关注点出了问题?
, 百拇医药
这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探寻我的困惑之源,就是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的孩子怎么了。现在我明白,想让孩子能在生活中主动去承担责任,少一点自我意识,多一份奉献的精神,是要靠我们教育者的引导与影响的。苏霍姆林斯基曾把教育信念的最主要原则定为:“保护好孩子敏锐的感觉、良心和心灵的纯洁,不使心灵迟钝、凶狠、残忍,不让它变得干涩、生硬、呆滞、麻木。”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保有本心了。可是我们现在多数教育者关注的却不是这些,只关心成绩,而缺乏做人的教育与培养,更不会理会孩子们心灵的需求。到处充斥着违背常识的 “教育”,到处都是“急功近利”之举,而结果却总是适得其反,不尽如人意;所以才会发生小小年纪的孩子就选择逃避现实,走上不归路的现象,才会造成那些高学历的学子只是因为嫉妒就残害舍友的悲剧。也许,作为普通教师,对这样的状况只会感到无能为力。但是,如果我们真的认识到问题的实质,真的感觉到这样做不对,即使不能力挽狂澜,也至少可以不推波助澜。反之,如果孩子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能够勇于担当,什么知识会学不好呢?法学家吴经熊先生曾经说过:“现代文明的全部不幸,就是人们太爱科学,却太没有爱的科学。”这也许说的就是这类现象了,于是我深深感受到老师们说的被宠爱的乖孩子难带的苦衷。
由此看来,爱孩子,似乎又不是修剪花草那么简单了。把孩子比作花朵固然富有诗意,但似乎又不太恰当,因为花时太短,且只开一季。孩子更应像一棵树,一棵将来要成为栋梁的树,它有自己的根系和成长的过程,无论哪一个过程都该有独特的风采与价值。在这个过程里,他需要我们教育者们的细致、平和与耐心,需要我们浇水、施肥与修剪,更需要我们一点一滴地坚持做下去。我们既是教师,又多为人父母,那就让我们一起努力,做不仅懂爱,并且会爱的教育者吧!, 百拇医药(刘翠荣)
照顾花草,和我们教育孩子是一样的!我们要看孩子缺少的是什么,这样才能知道该采取相应的办法去教育。为了让孩子们改正缺点,去除一些陋习,就去做一点“裁剪”功夫;在孩子受到伤害和挫折时,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让他们重整旗鼓;在孩子萌发好的想法时,就为之创造条件,帮他们实现目标;在孩子该承担起责任的时候,就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孩子把责任扛在肩头。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情,简单而自然,但需长期的坚持与耐心。
, http://www.100md.com
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少人爱得糊涂,爱得错位,有时又爱得过分。正如开篇说到的那个父亲一样,现实中有多少这样无奈的父亲啊!你越俎代庖,把孩子该做的事情都做了,孩子还用做什么呢?他什么都不做,能力怎么培养呢?再如在电话里埋怨我的那位母亲一样,她把孩子从爷爷那里领回,是想要让孩子有更好的发展,可却没有足够的耐心与恰当的方法。
(下接第10页)
(上接第9页)
“童话大王”郑渊洁讲到如何教育孩子时,曾说: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给孩子做个榜样。言传身教的效果比语言的说教要强无数倍啊。家庭教育如此,学校教育亦如此。身为教师的我们每天关注的是什么?是否感觉到了有的孩子变得越来越冷漠,越来越自私?是否发现很多孩子缺少很多应有的习惯:见面问好被他们视为多余;礼貌用语被他们称为矫情,举手之劳却总是推脱逃避?而这一切,是否源于我们自身的关注点出了问题?
, 百拇医药
这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探寻我的困惑之源,就是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的孩子怎么了。现在我明白,想让孩子能在生活中主动去承担责任,少一点自我意识,多一份奉献的精神,是要靠我们教育者的引导与影响的。苏霍姆林斯基曾把教育信念的最主要原则定为:“保护好孩子敏锐的感觉、良心和心灵的纯洁,不使心灵迟钝、凶狠、残忍,不让它变得干涩、生硬、呆滞、麻木。”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保有本心了。可是我们现在多数教育者关注的却不是这些,只关心成绩,而缺乏做人的教育与培养,更不会理会孩子们心灵的需求。到处充斥着违背常识的 “教育”,到处都是“急功近利”之举,而结果却总是适得其反,不尽如人意;所以才会发生小小年纪的孩子就选择逃避现实,走上不归路的现象,才会造成那些高学历的学子只是因为嫉妒就残害舍友的悲剧。也许,作为普通教师,对这样的状况只会感到无能为力。但是,如果我们真的认识到问题的实质,真的感觉到这样做不对,即使不能力挽狂澜,也至少可以不推波助澜。反之,如果孩子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能够勇于担当,什么知识会学不好呢?法学家吴经熊先生曾经说过:“现代文明的全部不幸,就是人们太爱科学,却太没有爱的科学。”这也许说的就是这类现象了,于是我深深感受到老师们说的被宠爱的乖孩子难带的苦衷。
由此看来,爱孩子,似乎又不是修剪花草那么简单了。把孩子比作花朵固然富有诗意,但似乎又不太恰当,因为花时太短,且只开一季。孩子更应像一棵树,一棵将来要成为栋梁的树,它有自己的根系和成长的过程,无论哪一个过程都该有独特的风采与价值。在这个过程里,他需要我们教育者们的细致、平和与耐心,需要我们浇水、施肥与修剪,更需要我们一点一滴地坚持做下去。我们既是教师,又多为人父母,那就让我们一起努力,做不仅懂爱,并且会爱的教育者吧!, 百拇医药(刘翠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