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实用新医学》 > 2007年第3期
编号:11501423
阑尾切口迟发脓肿10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07年3月1日 《实用新医学》 2007年第3期
     [中图分类号]R656.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185—1672(2007)—06—0485—01

    作者单位:265500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医院

    我院自1989~2006年间,共收治阑尾切口迟发脓肿10例,现报告分析如下。

    1 病例介绍

    本组男7例,女3例;年龄23~65岁,平均33.7岁,其中化脓性阑尾炎切除6例,坏疽性2例,阑尾穿孔2例。术后3个月出现脓5例,6个月出现脓3例,1年出现脓肿2例。窦道形成1例,给予窦道切除。余9例均手术切开引流,术中均见未被吸收的残留丝线结散在脓腔壁各处,予以清除。术中见3例脓肿位于皮下层,7例位于腹膜与肌层之间。

    2 讨论

    阑尾切口间隔一段较长时间再发脓肿并不多见。本组切口再发脓肿有以下特点:①病理改变为化脓性、坏疽性或阑尾穿孔,属三类切口。②切口为麦氏切口,为丝线分层缝合,均有未被吸收的残留线结。因此,考虑远期脓肿形成的主要原因为切口污染严重,造成以残留线结为中心的潜伏感染灶。

    为防止阑尾切口迟发脓肿的发生,对化脓性、坏疽性或阑尾穿孔的病例,我们除了应用充分有效的抗生素外,切口反复用早硝唑冲洗,并改进切口缝合方法。具体方法:第一种方法,自切口一端皮肤用7号线进针全层缝到腹膜改用连续缝合,从切口另一端出针,此缝线暂不结扎。再将腹外斜肌腱膜连续缝合,缝线引出,两线分别打结。术后7日拆除全部线。此法优点,使腹膜层和腹外斜肌腱膜层压紧,消除死腔,拆线时不留丝线残结,不但减少切口术后感染,也可避免以丝线结为中心形成潜伏感染灶,以免日后再发切口脓肿。第二种方法,近年用可吸收线缝合腹膜、肌肉、腹外斜肌腱膜,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编辑 谢 琳), 百拇医药(王学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