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保健 > 食疗药膳 > 食物大全 > 果品类 > 荔枝
编号:13540156
穿越千年荔枝红
http://www.100md.com 2019年8月1日 《健康人生》 20198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是中国南方的珍贵水果,果实圆润饱满、艳若丹霞;瓤肉晶莹剔透、莹白如雪;果汁邂逅舌尖、清甜甘洌。因其色香味形均佳,营养丰富,而驰名古今中外,被誉为“水果皇后”。

    荔枝,古称荔支、离支、离枝、丹荔、红荔。最早记载的典籍,是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睐离支,罗乎后宫,列乎北国。”刘邦称帝时就曾收到南海尉赵佗从岭南进贡的荔枝,从此荔枝成了贡品。东汉文学家王逸称荔枝“卓绝类而无俦,超众果而独贵”。唐代名宰相张九龄赞荔枝“味特甘滋,百果之中,无一可比”。

    唐代李肇撰写的《唐国史补》一书中云:“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唐玄宗为满足爱妃食新鲜荔枝的嗜好,命人在涪州(今重庆涪陵)建优质荔枝园,并修整涪州至长安的道路,骑快马千里运送荔枝。当时,这驿道上时常见到用竹筒盛装荔枝,马脖上系铃铛,快马加鞭,日夜兼程送往长安的驿吏。杨贵妃在宫楼上看到专程送荔枝的人来了,嫣然一笑,后來“妃子笑”成了一种荔枝的品名。于是,在杜甫诗中就有“忆昔南州使,奔腾献荔枝。百马死山中,至今耆旧悲”的描绘。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以及苏轼的《荔枝叹》“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水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也是这一情景的真实写照。

    大文豪苏轼更喜欢吃荔枝,他在《食荔枝》一诗中写道:“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首七言绝句,是历来咏荔诗中的名篇,是他被贬谪广东惠州时写的,体现了他随遇而安、乐观旷达、追求美好的人生观。当时宋哲宗亲政,苏轼受新贵打击,一贬再贬,于是他流连岭南风景,体察风物,与荔枝结下不解之缘。就在那时,他写下了大量有关荔枝的诗作。苏轼初尝荔枝,甜汁沁脾,大为赞叹,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

    大画家齐白石对荔枝情有独钟,将荔枝喻为“果中之尊”。《白石老人自传》中写道:“到钦州,正值荔枝上市,沿路我看见田果的荔枝树,结着累累的荔枝,倒也常好看。从此我把荔枝也入了我的画了。曾有人拿了许多荔枝来,换了我的画去。”他曾在一幅《荔枝》图中题道:“归来时日霞相照,其色尤鲜,幸得主人至,得啖之,知果实之味,唯荔枝最美。”他在《荔枝小鸡图》题“此果味美,天下人皆知”。在《荔枝螳螂图》上题“何处名园有佳果,徐寅已说荔枝先”。画面上画出的荔枝犹如刚刚采摘,晶莹的露珠挂在上面,鲜嫩欲滴,使人垂涎,诗情画意中洋溢着老人对荔枝的赞颂。到了晚年,老人年事已高,便作了一首《思食荔枝》:“此生无计作重游,五月垂丹胜鹤头。为口不辞劳跋涉,愿风吹我到钦州”,以此寄托自己对荔枝的无限思念。

    荔枝虽然好吃,但难以保鲜。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这样描述荔枝,说荔枝“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日五日色香味尽去矣”。可见荔枝虽然艳丽,但其风韵难以久留。但据蔡襄的《荔枝谱》记载,在竹林里砍下一棵大竹子,凿开一个洞做成竹筒,把鲜红色的荔枝放在水分充足的竹筒里,然后用泥或蜡密封口。这样一来,荔枝能保存到次年的冬天,而且依然可以保持新鲜和美味。, 百拇医药(钟芳)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保健 > 食疗药膳 > 食物大全 > 果品类 > 荔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