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养生》 > 2006年第12期
编号:11335632
历来琴家多长寿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2月1日 《现代养生》 2006年第12期
     历史上生卒年代有确切记载的古琴家有:唐代著名琴家赵耶利,享年76岁;虞山琴派创始人、明代著名琴家严激,享年78岁;清代广陵派著名琴家、《自远堂琴谱》的编撰者吴灶,享年83岁;近代山东诸城派琴家、被琴界誉为“诸城二王”之一的王心源先生,1921年逝世时,享年79岁;1972年5月去世的山东诸城派琴家詹澄秋先生,享年84岁;1991年初,广陵派著名琴家张子谦先生,在天津无疾而终,享年92岁。

    从上述实例可见,历来琴家多长寿,已为实践所证明。那么,究竟原因何在呢?

    据笔者所见,它与静坐养生有着类似的道理。

    静坐养生与太极拳虽形势不同,但是各家的修炼要旨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松静自然”。太极拳属于“动中求静”。静坐养生属于“静中求动”。在“入静”这点上,要求是一致的。有人说“入静”就是脑子里啥也不想,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人入睡之后还要做梦嘛,更何况清醒之时呢?“入静”的要求只不过是集中精力想一件不费脑筋的事。比如人们在钓鱼时,就属于这种情况。古琴家抚琴,久练之后,坐在琴桌前演奏时,所进入的正是这样一种思想境界。

    静坐养生有素者认为,通过呼吸的调整,使内气与外气相结合,沉入丹田,使“真气”在体内运行不已。从现代医学讲,是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新鲜氧气,留清排浊,吐故纳新,调整消化功能,故能增强人的生命力。操琴时,实际上也在不同程度地、自觉与不自觉地做着与静坐一样的养生内容。它要求“凝神端坐、正身收颔、两足平行、含胸拔背、松肩垂肘、周身放松”。这样就能够保证气沉丹田。然后通过有规律的活动——右手抚琴与左手运指,使气息缓缓地达于四肢。这是与静坐养生相类似的活动。

    静坐养生,有三个基本要求:一是引导思想入静,使思想集中于某一点上,借以“调心”;二是练功时所采取的姿势,能使身体保持“松静自然”,借以“调身”。由“入静”消除“七情”的干扰,从而使“真气”在体内运行畅达,既可宁神养血,又能益精补脑、消除疲劳,并增强记忆力。

    弹琴与练习书画,都讲究“运劲”,它们的共同点是:“其根于足,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取坐势时,主要运用腰劲,使“内劲”从腰部贯出,直达手指。在“内劲”贯于手指的同时,也舒通了经络。这就是操琴过程中的“以身行气,以气运身”,也就是道家静坐法的“大周天”、“小周天”的运气过程。它与静坐养生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完全一致的。

    另外,练太极拳时,还有个“松与紧”、“动与静”、“张与弛”的关系问题。这是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失去了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不复存在。太极拳的整个运动自始至终都是在二者相互交替中进行的。抚琴也然,也讲究“松紧”、“张弛”、“虚实”等关系。“含胸拔背”、“两臂绷紧”是“紧”,此时两手反而取松;“正身,松背,松肩”,即两手取紧时,两臂、双肩反而取松。右手拨弦时取紧是“实”,左手运行过程中手指取松是“虚”。当运行到一定徽位时,左手取紧“实”,右手反而取松是“虚”。弹琴的整个活动,就是在“松紧”、“张弛”、“轻重”、“虚实”、“缓急”之间进行的,使古琴音乐的散、按、泛音交互出现、错落有致,形成了古琴音乐特有的空间趣味和声韵兼备、虚实相间的演奏风格。

    总之,“历来琴家多长寿”的基本原因,归纳起来不外乎两条:一是成就卓著的琴家多对事业有着执着的追求,数十年如一日,精力集中于一个方面,较少受到外界矛盾和纠纷的干扰,能够长期保持“松静自然”的精神状态;二是长期坚持气运全身的有规律运动,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保护健康的肌体较少受到各种疾病的侵袭。

    〖编辑:求索〗, 百拇医药(王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