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与卫生有关节日 > 清明节
编号:12222410
清明时节花纷纷
http://www.100md.com 2012年4月1日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12年第4期
     清明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它的名称至少出现于西汉成书的《淮南子》中,而其渊源则可上溯到春秋时代。由于清明与寒食节相近,并出于对晋国名臣介之推的怀念之情,所以许多人便将清明节误当寒食节。唐代中叶以后,人们逐渐由悼念介之推及自己的亲友而时兴扫墓活动,更有许多古人给它涂上一层凄凉惨淡,冷火秋烟的色调。其实,清明节既不是寒食节,更非令人“断魂”的日子,而是与大好的时光、绚丽的鲜花紧密联系着的。

    当翻开古籍,就不难发现,古人总是把清明与“花”相提并论,似乎是无“花”不清明。二十四季“花信风”中,清明就占有“三信”即“桐华、柳花、麦花”(《文献通考》)。而在《文献通考》成书的前后,历代诗人骚客即将清明以“花”来点缀了。

    唐代以来,清明时节,人们无不思亲悼亡。然而无论思亲还是悼亡,也大抵离不开一个“花”字。最脍炙人口的要数宋代著名诗人苏东坡的《东栏梨花》一诗,诗云:“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唐代另一位诗人崔护,进城应试,于清明这一天独游长安城南,见一村舍为桃花环绕,因叩门讨水喝,一女子开门送水给崔护,两人双目对视,情意殷切,铭记心中。那庭院中的桃花和人面,驱使他次年清明重游旧地,风景虽依然,可门扃已锁,院已蓬蒿,人迹杳然,只见到了旧院中纷繁的桃花,崔护不胜惆怅,遂题诗于门上:“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他在深沉的怀念之情中,又浇注下了火红的色泽与盎然的春意。这样的咏桃诗,其实就是一首喻桃恋人的爱情诗,读来回味无穷。后来,成语中的“人面桃花”与“借水赠钗”等戏剧、杂剧故事,皆由此而来。此外,还有徐凝的“一树梨花向春暮,雪枝残处怨风来”;杜牧的“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以及陆游的“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花。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

    社会发展到今天,随着百姓祭奠观念的不断转变,清明与“花”又注入了新的内容。清明祭奠烧纸钱的迷信色彩淡化了,而摆花祭奠的却越来越多,文明祭奠的风气越来越浓。每到清明前后,市民扫墓都倾向选购鲜花,他们擦掉墓碑上的灰尘,清除墓穴边的杂草,在墓碑前放上一束鲜艳的白菊、黄菊、马蹄莲、百合花等素色鲜花,以此来寄托对已故亲人的哀思与怀念。真可谓“墓后凄切切,碑前花纷纷”。, http://www.100md.com(阿桃)


    参见:首页 > 专题 > 与卫生有关节日 > 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