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养生·下半月》 > 2017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3224988
《伤寒杂病论》中“护胃保中”思想的探讨
http://www.100md.com 2017年6月1日 现代养生·下半月2017年第6期
     【摘要】《伤寒杂病论》是一部的经典著作,上承《内经》、《难经》,下启后学,是一部理论与实践密切相结合的古典医著,《伤寒杂病论》中有许多条文涉及到了胃气,对胃气的的保护和治疗均有其独特的看法;“护胃保中”思想在《伤寒杂病论》中不是一种单纯的治则,而是一个重要的法则,它体现在伤寒病辨证论治的各个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关键词】《伤寒杂病论》理论基础;护胃保中;,临床意义

    1仲景“护胃保中”学术思想的理论基础

    祖国医学对”护胃保中”的认识由来己久,它是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人民就把脾胃归属于五行之中的“土”,认为”土”为万物之母,是生发长养的根本,《内经》首先提到了它的解剖形态,然后提到生理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可见古代对脾胃的生理作用,己有了初步的认识。

    《五脏别论》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灵枢决气篇》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综上所述阐述了饮食入胃,经过腐熟消化,下转小肠,分清泌浊,其精微物质,通过脾的运化转输,以供全身,可见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生命之本”。

    2在《伤寒论杂病论》辨证施治过程中的“护胃保中”思想

    2.1药物治疗方面保护胃气

    (1)在组方用药方面。如96条少阳病,因“血弱气尽,凑理开”,以致外邪乘虚而入,邪在半表半里,邪正相争,虚实相间,治疗的关键在于助正达邪外出。故方小柴胡汤,除以柴胡、黄芩、半夏和解少阳,降逆止呕外;并用人参、大枣、甘草补益中气,振奋中阳,正气充沛,始能达邪外出,防单纯祛邪伤正,致病传变。

    (2)强调中病即止,谨防过剂伤正为了就是护胃保中.如桂枝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大陷胸汤“得快利,止后服”,攻下剂最易损伤脾胃,故与大、小承气汤方后告诫“得下,余勿服”,“若更衣者,余勿服”,此等条文均是说明了恐伤人体中气的法规。

    2.2在服法当中注意保护胃气

    张仲景不仅重视以药物”保胃气”,在服药方法上亦强调“保胃气”

    (1)注意(药后)的饮食:粥有内充谷气的作用,即可助胃气以扶正,又可助药力以祛邪.如桂枝汤”服己须臾,辍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太阳中风证服桂枝汤后,进热稀粥,可以使谷气内充,化源充足,易于酿汗,驱邪外出;又如398条:”病人脉己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即揭示了病后调养,节饮食以养脾胃的重要意义.“微烦”乃因“病新差”,“脾胃之气尚弱,不能消谷”所致。当减少饮食,修养脾胃,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

    2.3在治禁方面体现护胃保中思想

    伤寒论中有许多治禁等方面的条文,提出了禁忌证,明确指出有关病证的治禁。例如条文150说:“妇人伤寒,发热经水未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此为热入血室,无反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从条文中可以看出病位在下焦胞宫,不在中上二焦,所以不当用吐下等法损伤胃气。太阳病宜汗,但“淋家”(86条),“疮家”(88条)、衄家等均不可汗等以上条文均都是说明对应有下法、汗法、吐法等,要慎之又慎,其目的就是护胃保中

    3“护胃保中思想”的临床意义

    3.1未病重防,保护脾胃

    疾病的发生,主要关系到邪气和正气两个方面,只有在人体正气虚弱,不足以抵抗外邪时,邪气才能乘虚而入,发生疾病,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意。脾胃既是人體赖以生存的根本,又可充养卫气,以增强其防卫功能,抵御外邪侵袭。脾胃的盛衰,关系到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若脾胃健旺,邪气就不易侵入。提示人们平时应注意节饮食,慎起居,劳逸适度,注意保护脾胃,减少疾病发生。

    3.2既病防变,顾护脾胃

    疾病初期,正气虚而不甚,病情轻浅,治疗及时不易传变。病初期,表证明显。有表证,就当发汗,但因中阳不足,其脉浮亦必浮而兼弱,故不可峻汗,只宜用桂枝汤在调和营卫的基础上微发其汗。盲目妄用汗、吐、下等祛邪方去,以致旧病未愈,新病复起。若脾胃伤,正气无以后援,则“病必不除”。

    3.3病走防复,调养脾胃

    病后脾胃虚弱,当注意饮食调养,否则疾病容易复发。

    总之,张仲景非常重视胃气,一部《伤寒论》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贯穿整个临床辨证论治始终,不仅重视脾胃调治的处方用药,而且对脾胃用药的煎服和调护叶周详入微,更把胃气的存亡作为预后的判断标准,从而显示出了仲景护胃保中思想的学术观点,确实是值得我们后世学者研究。 (马元旭 张业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