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回肠病变基层医院诊治体会
【摘要】本文对空回肠病变进行了研究,并对病变在基层医院的诊治有所体会。
【关键词】空回肠病变;基层医院;体会
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15年1月,共收治涉及空回肠病变68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8例中男47例,女21例,年龄1~75岁,平均37岁。病变部位近端空肠9例,近端回肠41例,全部空回肠1例,其他17例。全部病例均经手术证实,并明确病变性质,术前行B超检查21例,腹穿检查10例,腹部透视50例。
1.2 病变性质
(1)肠梗阻53例,其中肠扭转5例,肠套叠2例,肠粘连11例,其他涉及腹外疝引发34例,肠柿石症1例。
(2)空回肠肿瘤2例。
(3)空回肠损伤破裂4例。
(4)两种以上混合性病变9例。
1.3 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均经过手术治疗,其中肠梗阻松解或复位固定57例,肠切除吻合9例,单纯修补2例。安放腹腔引流管10例,伤口一期愈合出院62例,切口感染延期愈合5例,死亡1例,系为75岁女性右斜疝嵌顿四天后就诊末端回肠坏死,行肠切除吻合术后10小时心肺功能衰竭死亡。
2 讨论
2.1 確立诊断
由于空回肠占小肠绝大部分,仅由小肠系膜固定于腹后壁,活动度极大,故空回肠病变性质及部位较难准确判断,部分病变性质在医疗检查设备非常完备的条件下尚难确诊。故诊断上结合复习教科书及相关文献资料,认真采集病史,作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认真分析相关B超、X线等影像资料,作出全面判断,别无其他途径。本组病例中早期术前获初步正确诊断的有:
(1)常见腹外疮引发肠梗阻34例;
(2)明确外伤致肠破裂4例;
(3)其他有各种手术史再发有明确肠梗阻症状体征者15例。
其他均由剖腹探查获取最后诊断。
2.2 手术治疗
2.2.1 手术时机的选择
本组病例除一例以腹部肿块疑诊小肠肿瘤行择期手术外,均为急诊病例。术前腹穿阳性者12例,外伤休克者一例。就诊到手术最长6小时,最短30分钟,平均40分钟。均经过积极抗休克及短暂准备后急诊手术。其他原因不明确的的肠梗阻病例均按肠梗阻治疗程序经不同时间观察及基础治疗后,及时手术。腹外疝引发者均经急诊手术。由于基层医院条件所限,周边服务对象健康保健意识相对滞后,部分农村病人就诊迟或未经规范治疗,致就诊时病情重笃,不允许更多地观察及转诊等。积极创造条件,当机立断,及时手术,尤为重要。在临床救治工作中,恰当的手术时机选择,远较最终的诊断重要。
2.2.2 手术方式
手术把握简单有效的原则,争取去除病因。本组多例肠梗阻系由腹外疝引发,行嵌顿疝松解术,13例行肠粘连松解。其中3例因既往阑尾炎穿孔、肠破裂术后,末端回肠广泛粘连,解除梗阻病变,术后恢复良好。小儿肠套叠一例系回一回型,成人回一回回结型1例,行套叠松解后,作回盲部固定。肠扭转视扭转肠段生机行复位术或肠切除吻合术。其中1例系胃大部切除,毕Ⅱ式结肠前吻合术后,距Treitz韧带70cm之空肠扭转360度疝入胃肠吻合口后方,致约100cm肠管切除,封闭吻合口后方间隙。另一例14岁阑尾炎术后,因梗阻探查见末端回肠至回盲部约60cm长度内肠系膜根部缺如,肠系膜宽约4cm,边缘一粗大供血动脉,病变为该段肠管沿纵轴顺时针扭转180度,所幸复位后恢复生机,行肠排列固定术。4例肠破裂,浆肌层破裂及回肠单发穿孔各一例。牛角伤腹部至肠破裂1例,三处穿孔,行修补术。1例因腹外疝自行复位致回肠破裂,行修补术,腹腔内缝闭疝囊内口,二期行疝修补术治愈。
小肠肿瘤性病变,本组发现2例。其一因腹部活动性包块及贫血就诊,经B超发现腹部包块活动度大,择期剖腹手术见距回盲部120cm处回肠系膜缘7cm×5cm×4cm大小包块,表面光滑,向肠腔外突出,行肿瘤切除术。其一因右下腹痛10小时入院,以阑尾炎?肠梗阻剖腹探查,见回盲部外侧至腹中线后腹壁形成坚韧索带压迫盲肠形成梗阻,切断该索带,继续探查,局回盲部80cm处,回肠对系膜缘约6cm×5cm×4cm包块,与距Treitz韧带80cm之空肠粘连,行肿瘤切除术。2例均送病检证实为小肠平滑肌瘤,均获治愈出院。小肠肿瘤病变临床较少见,大多起病隐匿,多数术前难获正确诊断,应视瘤体外观、有无淋巴结肿大及病理表现等选择术式。
3 体会
因为空回肠的特殊解剖及生理病理变化,决定了病因的复杂多样性。值得注意的是,一个患者采用何种术式是需要根据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病变性质、全身状况、术者经验等综合决定的。个体的病情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可能单一的临床表现下有多重不同的病因。我们的体会是基层医院涉及空回肠病变时,必须细致充分地进行术前检查,准备后果断地选择手术时机,进行充分细致的术中探查,在全面了解病变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术式选择。良好疗效,与高度负责的态度、严密的观察、良好的手术技能、综合的外科治疗息息相关。, 百拇医药(彭光科)
【关键词】空回肠病变;基层医院;体会
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15年1月,共收治涉及空回肠病变68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8例中男47例,女21例,年龄1~75岁,平均37岁。病变部位近端空肠9例,近端回肠41例,全部空回肠1例,其他17例。全部病例均经手术证实,并明确病变性质,术前行B超检查21例,腹穿检查10例,腹部透视50例。
1.2 病变性质
(1)肠梗阻53例,其中肠扭转5例,肠套叠2例,肠粘连11例,其他涉及腹外疝引发34例,肠柿石症1例。
(2)空回肠肿瘤2例。
(3)空回肠损伤破裂4例。
(4)两种以上混合性病变9例。
1.3 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均经过手术治疗,其中肠梗阻松解或复位固定57例,肠切除吻合9例,单纯修补2例。安放腹腔引流管10例,伤口一期愈合出院62例,切口感染延期愈合5例,死亡1例,系为75岁女性右斜疝嵌顿四天后就诊末端回肠坏死,行肠切除吻合术后10小时心肺功能衰竭死亡。
2 讨论
2.1 確立诊断
由于空回肠占小肠绝大部分,仅由小肠系膜固定于腹后壁,活动度极大,故空回肠病变性质及部位较难准确判断,部分病变性质在医疗检查设备非常完备的条件下尚难确诊。故诊断上结合复习教科书及相关文献资料,认真采集病史,作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认真分析相关B超、X线等影像资料,作出全面判断,别无其他途径。本组病例中早期术前获初步正确诊断的有:
(1)常见腹外疮引发肠梗阻34例;
(2)明确外伤致肠破裂4例;
(3)其他有各种手术史再发有明确肠梗阻症状体征者15例。
其他均由剖腹探查获取最后诊断。
2.2 手术治疗
2.2.1 手术时机的选择
本组病例除一例以腹部肿块疑诊小肠肿瘤行择期手术外,均为急诊病例。术前腹穿阳性者12例,外伤休克者一例。就诊到手术最长6小时,最短30分钟,平均40分钟。均经过积极抗休克及短暂准备后急诊手术。其他原因不明确的的肠梗阻病例均按肠梗阻治疗程序经不同时间观察及基础治疗后,及时手术。腹外疝引发者均经急诊手术。由于基层医院条件所限,周边服务对象健康保健意识相对滞后,部分农村病人就诊迟或未经规范治疗,致就诊时病情重笃,不允许更多地观察及转诊等。积极创造条件,当机立断,及时手术,尤为重要。在临床救治工作中,恰当的手术时机选择,远较最终的诊断重要。
2.2.2 手术方式
手术把握简单有效的原则,争取去除病因。本组多例肠梗阻系由腹外疝引发,行嵌顿疝松解术,13例行肠粘连松解。其中3例因既往阑尾炎穿孔、肠破裂术后,末端回肠广泛粘连,解除梗阻病变,术后恢复良好。小儿肠套叠一例系回一回型,成人回一回回结型1例,行套叠松解后,作回盲部固定。肠扭转视扭转肠段生机行复位术或肠切除吻合术。其中1例系胃大部切除,毕Ⅱ式结肠前吻合术后,距Treitz韧带70cm之空肠扭转360度疝入胃肠吻合口后方,致约100cm肠管切除,封闭吻合口后方间隙。另一例14岁阑尾炎术后,因梗阻探查见末端回肠至回盲部约60cm长度内肠系膜根部缺如,肠系膜宽约4cm,边缘一粗大供血动脉,病变为该段肠管沿纵轴顺时针扭转180度,所幸复位后恢复生机,行肠排列固定术。4例肠破裂,浆肌层破裂及回肠单发穿孔各一例。牛角伤腹部至肠破裂1例,三处穿孔,行修补术。1例因腹外疝自行复位致回肠破裂,行修补术,腹腔内缝闭疝囊内口,二期行疝修补术治愈。
小肠肿瘤性病变,本组发现2例。其一因腹部活动性包块及贫血就诊,经B超发现腹部包块活动度大,择期剖腹手术见距回盲部120cm处回肠系膜缘7cm×5cm×4cm大小包块,表面光滑,向肠腔外突出,行肿瘤切除术。其一因右下腹痛10小时入院,以阑尾炎?肠梗阻剖腹探查,见回盲部外侧至腹中线后腹壁形成坚韧索带压迫盲肠形成梗阻,切断该索带,继续探查,局回盲部80cm处,回肠对系膜缘约6cm×5cm×4cm包块,与距Treitz韧带80cm之空肠粘连,行肿瘤切除术。2例均送病检证实为小肠平滑肌瘤,均获治愈出院。小肠肿瘤病变临床较少见,大多起病隐匿,多数术前难获正确诊断,应视瘤体外观、有无淋巴结肿大及病理表现等选择术式。
3 体会
因为空回肠的特殊解剖及生理病理变化,决定了病因的复杂多样性。值得注意的是,一个患者采用何种术式是需要根据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病变性质、全身状况、术者经验等综合决定的。个体的病情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可能单一的临床表现下有多重不同的病因。我们的体会是基层医院涉及空回肠病变时,必须细致充分地进行术前检查,准备后果断地选择手术时机,进行充分细致的术中探查,在全面了解病变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术式选择。良好疗效,与高度负责的态度、严密的观察、良好的手术技能、综合的外科治疗息息相关。, 百拇医药(彭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