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2007年第5期
编号:11477927
北京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17日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7年第5期
北京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分析
北京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分析
北京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分析

     [摘要]目的 了解北京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采用前瞻性资料收集的方法,对2005年度北京“120”受理出诊患者的性别、年龄、出诊目的主诉等进行凋查,并统计分析。结果 本组资料是全年“120”受理后出诊患者。男女比例1.93:l。高发年龄为70岁以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占第一位(28.23%)。7、8、11、12、1月份出诊患者最多。8:00-24:00为出诊高峰时间。结论 (1)要重视民众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保健教育。(2)提高院前救治技术和仪器装备水平。(3)建立心脑血管疾病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抢救绿色通道势在必行。(4)根据呼叫出诊密度,科学合理安排工作。(5)完善救援应急预案,装备应对不同类灾种的救援器材。

    [关键词]患者;院前急救;流行病学

    我国的院前急救不仅处于初级阶段,而且发展很不平衡。院前急救流行病学缺乏基本数据资料。要加强和发展院前急救学科,就必须明确服务对象的特点。为此,笔者进行了北京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分析,现报道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北京医疗呼叫号码“120”服务面积是北京城乡约1.7万km2地界,服务人口约1500万,承担着北京地区的院前日常急救、意外灾害时的救援等任务。本分析资料是2005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北京地区拨叫“120”需要出诊的患者。

    1.2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临床研究。“120”电话受理人员均是医生,并可熟练使用计算机调度系统。北京地区呼叫“120”的相关信息全部输入北京“120”调度指挥中心计算机调度系统的多功能软件,应用Excel进行统计,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列图表,分析其规律。

    2 结果

    2.1 年龄、性别分布
, 百拇医药
    2005年,北京“120”全年共出诊195 159次,其中男性128 625人(65.91)%,女性66 534人(34.09%);年龄最小为出生1 d,最大者96岁,以70-79岁、80岁以上两个年龄组为多,占全部出诊患者36.37%,70-79岁占20.84%,年龄不详占1.52%。见图1。

    2.2出诊病种分布

    心血管病31 362例(16.0l%),脑血管病28 688例(4.7%),创伤(19.05%),昏迷8.45%,中毒7.08%,消化系统疾病6.28%,呼吸系统疾病6.35%,妇产科病1.13%,非紧急医疗用车2.05%,其他10.13%。

    2.3月分布

    以7、8、11、12、1月份为多,8月份出现最高峰,达17 810人次,2月份患者最少,为14 869人次。7、8、11、12、1五个月日均出诊569人次,而全年日均534人次。见图2。
, http://www.100md.com
    2.4全天时间分布

    日出诊时间分布2:00-6:00人数最少,6:00-8:00人数开始增加,8:00-12:00为出诊高峰时间,而后呈平台期到24:00。见图3。

    2.5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全年群体伤3人以上或死亡1人事件548次,其中创伤事件417次,占76.1%(交通事故283次,占51.6%,生活及生产安全事件134次,占24.5%)。一氧化碳中毒事件74次,占13.5%。其他中毒26次,占4.7%。火灾10次,占1.8%。其他事件20次,占3.6%。

    2.6呼叫出诊类型

    现场诊治出诊164 141次,占84.1%,转院出诊18 924次,占84.1%,回家用车9753次,占4.9%,其他2341次,占1.2%。
, 百拇医药
    3 讨论

    中国地域广阔,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生活习惯不同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院前出诊患者的疾病谱也有着较大差异,掌握本地区院前出诊患者的疾病谱,对于强化院前急救医护人员的知识结构和院前应对患者呼叫的战略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为北京市“120”全部呼叫信息的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其结果可以客观准确地反映北京地区院前出诊患者的真实情况。根据本研究数据笔者体会如下。

    第一 从性别差异的角度分析,院前患者中男性所占比例较大;从年龄分布的角度分析,壮年、老年患者比例大,其原因可能为:(1)与呼叫比例占第一的心脑血管病性别、年龄段有关;(2)民众对心脑血管急症发生后一般不轻易搬动,有呼叫救护车的意识;(3)男性是生活及工业生产和交通事故等意外伤害的高危人群。因此,应提高心脑血管病院前救治水平和重视男性的安全防范教育工作。

    第二患者年呼叫“120”’时间并不是均衡分布,而是呈“驼峰”型分布,高峰时间在7、8月份,11、12、1月份,这与其他人的研究有相似之处,亦有所不同。7、8月份是北京夏季高温时节,11、12、1月份是北京冬季寒冷时节,这两个高峰出现与本时间段内北京地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占首位有关。酷暑和严寒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好发季节,掌握这一特点,对民众采取健康教育和“120”全年院前急救力量的调配有重要意义。
, http://www.100md.com
    第三 患者昼夜呼叫“120”也不是均衡分布,而是呈现昼多夜少分布,高峰时间是8:00-24:00。这一规律对每日院前急救人力、物力的部署工作提供了依据,并将使北京院前急救人员合理安排值班、上岗更趋科学性。

    第四 全年出诊总数中,心脑血管类患者(包括高血压、心纱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衰、脑梗死、脑出血等)占28.23%,这与其他人的研究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见,抢救心脑血管疾病在北京院前急救中占有重要位置,心脑血管病成为北京市民众健康的第一公害。北京地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高于其它地区,与北京地理环境和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民众目前对它的预防重视程度不够。一旦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就将留下终身的遗憾,轻者生活质量下降或失去工作能力,重者失去生命。因此我们倡导:(1)对民众进行健康教育,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2)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者的家属开展急救知识普及教育;(3)加强急救网络建设和提高急救队伍技术水平工作;(4)救护车上配备一流的急救仪器及药品;(5)院前急救与医院急诊心脑血管病抢救绿色通道的建立和畅通。这些都将为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和救治起到积极的作用。
, 百拇医药
    第五 创伤是当今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中,创伤(包括生活伤、工业生产伤、交通事故伤等)出诊数量占第二位(19.05%),其中交通事故还呈逐年增加趋势。作为院前急救工作者应该让患者在现场就能得到包括止血、包扎、固定患肢、阻断伤肢血流、紧急气胸处理、气管插管、电击除颤、心肺复苏等在内的紧急救治,但由于从事院前急救的医护人员主要来自内科专业,虽然进行了必要的外伤处置技能的培训,但是对严重外伤的认知能力和处置技能方面还很薄弱。院前急救外伤的抢救工作主要是针对严重创伤性的复合伤和颅脑损伤,目的是为提高其生存率赢得时间。因此,提高院前医护人员处置严重创伤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新形势下尤显重要和迫切。

    第六 研究数据提示,昏迷患者占8.45%。昏迷是一种危重症,是严重的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持续的中断或是完全丧失,常见于脑血管病变。院前急救中常遇到各种各样的昏迷患者,这些患者病情危、重、急,抢救工作争分夺秒,院前急救主要是对症治疗,以维持和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为目的。因此,应提高院前医护人员综合处置昏迷患者的能力。

    第七 中毒患者的院前急救除了采取必要的救治手段,今后加强检毒仪器和医护人员防护装备的配备尤显重要。

    第八北京地区群伤是以交通事故、生产及生活安全事故、一氧化碳中毒居多。因此,做好上述几类事件的医疗救援工作是北京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一项重要任务。要完善相应医疗救援应急预案,提高不同专业救援装备水平,加强医疗救援应急队伍培训及演练。只有这样才能最终使突发群体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减少。, 百拇医药(万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