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2007年第11期
编号:11514651
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自杀关系的研究进展(1)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1月1日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7年第11期
     自杀占世界人口死亡率的2%[1],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自杀死亡,200万人自杀未遂[2]、自杀行为在世界各国都是导致死亡的不可忽视的原因,并呈逐年上升趋势,正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导致自杀的原因复杂,其中遗传因素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目前普遍认为,试图自杀的人具有一定的个体遗传易感性[3] ,这来源于其特定的个性品性,尤其是易冲动/攻击性行为品性。这种个体品性可以定义为内在表型,可在家族之中遗传传递,从而可以从分子遗传学角度来研究自杀[4]

    1 自杀相关基因

    很多研究结果说明自杀行为具有遗传倾向,从地域水平来讲,某些有着不同政治文化背景的国家却有着同样高的自杀率[5]。从家庭水平来看,具有自杀病史的家庭成员更具有自杀的危险[6];另外,对双生子和寄养子的研究表明,自杀行为具有家族聚集特征[7]。研究表明,5羟色胺能(5-HT)、去甲肾上腺能(NA)以及多巴胺神经递质(DA)在自杀行为中扮演重要角色,参与调节这些神经递质的基因也成了研究的重点[8-10] 。目前发现的与自杀相关的基因包括色胺酸羟化酶基因、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单胺氧化酶基因、多巴胺受体2和4基因、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等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08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