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2012年第7期
编号:12248810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治疗进展(1)
http://www.100md.com 2012年7月1日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2年第7期
     1942年,心源性休克被首次报道,它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大面积缺血坏死,心脏泵血功能严重受损,心输出量锐减,组织灌注降低,导致机体终末器官功能障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80%的心源性休克是由急性心肌梗死(AMI)所致。70年过去了,尽管随着临床再灌注治疗的进展,AMI患者预后已有明显改善,但AMI所致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仍高达5%~8%,心源性休克病死率仍高达50%,是AMI死亡的最主要原因[1]。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AMI并发心源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述评。

    1 病因及诊断标准

    AMI并发心源性休克病因包括[2]:①AMI相关的左心室功能衰竭;②AMI机械并发症,包括急性严重的二尖瓣反流、室间隔穿孔(VSR)和心脏游离壁破裂/心包填塞;③右心室梗死(RVI)所致的孤立型右室心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临床特征为低血压和组织低灌注。建议的诊断标准是:①持续性低血压。收缩压(SBP)低于80 mm Hg (1 mm Hg=0.133 kPa),或平均动脉压较原基础测定值下降30 mm Hg以上;②临床有组织低灌注表现。四肢湿冷,少尿(<30 ml/h)和(或)神志障碍等;③明确的血流动力学异常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62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