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2013年第11期
编号:12678852
危重病相关的血小板减少及功能障碍(2)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1月1日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3年第11期
     药物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DIT)分免疫介导和非免疫介导两类。免疫介导的DIT多出现于用药2周左右,相关药物有肝素、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抗微生物药(β-内酰胺类、氟喹诺酮、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利福平)、抗癫痫药(丙戊酸钠、卡马西平、苯妥英钠)、利尿剂(呋塞米、氢氯噻嗪)、组胺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非甾体消炎药(阿司匹林、双氯芬酸、布洛芬)、胺碘酮、地西泮、吗啡和金制剂[18]。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分两种,其中Ⅰ型HIT与血栓形成无关,血小板计数常可自行恢复[19]。Ⅱ型HIT通过免疫介导,可导致血栓形成[20]。肝素治疗5~10 d后,血小板较治疗前下降超过50%或新发血栓形成应考虑Ⅱ型HIT。肝素诱导血小板释放血小板因子4(platelet factor 4,PF4),导致肝素-PF4复合物形成,机体产生的IgG型抗体与肝素-PF4复合物结合,随后血小板被激活。PF4再次释放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18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