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天真论”的心理调摄原则
《上古天真论》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名篇。该篇认为人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活动过程,取决于肾精气的盛衰,若欲延年益寿,就必须善于保养精气、保持精气的旺盛不衰。因此,《黄帝内经》特别重视把调神养生作为养生理论的核心,在其首篇《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即提出:“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虽只廖廖数语,内涵却博大精深,所述相关神的养生之道,可谓是心理养生的调摄总则,而其精髓当是“恬惔虚无,精神内守”。
恬惔虚无
“恬惔虚无”就是要求人们思想娴静,没有过分的欲望。这就应做到心情宽松、平静,少存邪欲之念,不要患得患失,保持思想纯平、心神平静、情绪乐观的状态。恬虚无的养生方法,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节嗜欲。《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故半百而衰也。”这就是说如果不时御神,恣情纵欲,则精神容易耗散,过早衰老。即如吸烟饮酒过度、纵欲过度、夜生活过度,人的血肉之躯并非铁铸,又怎能受得了呢?《黄帝内经》中还说到“入房过度则伤肾”,并言“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否则,“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嗜欲”,即人欲、欲望,是人们维持生存和繁殖后代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要。它既包括物欲、食欲、情性之欲,又包括利欲、权势欲等。《黄帝内经》主张“节嗜欲”,认为纵欲会伤情害德,影响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因而提出治身养性的节欲之道。弗洛伊德认为欲望是一种原动力,人生的乐趣就是在目的得到满足之时。但是,不论是崇高的精神追求,还是基本的物质需要所形成的欲望,其实现和满足都是一个行动过程,一个生命消耗的过程。“欲壑难填”,旧的欲望得到满足后,新的欲望又会出现,而且要求愈来愈高。因此,在人们有限的生命中,对欲望的选择与节制是非常重要的,适当的节欲是生命的建设与升华,是生命长度的延伸和厚度的拓展。
, 百拇医药
(二)乐知足。《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又说:“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意思是指人们社会地位有高低,生活水平及方式各有不同,不要去相互倾慕而应各安于本位。俗话讲“知足者常乐”。人的需求和愿望,应与社会现实和个人条件相联系,不要作过分的奢求,而应知所满足,就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得到相应的享受,应该说这就是美好的生活,如果不知满足,就会增加思想负担,损害心身健康。所谓的“知足”,不是指不思进取、消极无为、满足于目前的生活现状,而是无论处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使自己的心理处于愉悦的平衡状态。美国哈佛大学进行一项长达60年的研究结果显示,大约75%的人在75岁的时候还活着,其中多是知足常乐的人。好身体和长寿取决于感情上的应付能力,并且保证自己不在心理上受到任何压力,而这要比其他一些诸如锻炼,或者是饮食习惯的一些因素更为重要。
其实,“节嗜欲”与“乐知足”是相互包含的。因为,懂得知足的人亦善于节制自己的欲望,恬寡欲、不追求名利的人就能使自己的心态处于恬愉之中。保持这种恬虚无的心境,则可使人心身健康、长寿。
, 百拇医药
精神内守
“精神内守”,主要是指人对自己的意识思维活动及心理状态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使之与机体、环境保持协调平衡而不紊乱的能力。
要做到“精神内守”,首先要知“守神”。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是人体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征象。然而,在生命过程中,“神”易于动而致耗,难于静而内守。因此,《黄帝内经》特别强调“神安则延寿,神去则形散”。“守”是坚守、保持之意。守神,即是要求一个人应保持神气内潜而守持于中,使精神专一,不致外越,其神可养,方能身安延寿。只有精神专一,才能“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不致于神乱。
其次要善于“御神”。《黄帝内经》说:“不时御神,……故半百而衰。”御即驾御、控制的意思,御神就是要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神。人是有感情的,无论在生活、工作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难免遇到不如己意的事情,而在精神上受到一定的刺激。善于御神的人,则能时时、事事做到控制自己的情感,既不使其太过,又不使其持久,做驾驭自己情感的主人。此外,对于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既不为非原则的无端琐事而忧虑焦躁,也不为一时得失而牵肠挂肚。否则,会耗损精气,致“半百而衰”。对于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要能“自讼、自克、自悟、自解”,善自排解,善自我控制,“则得长生也”。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所提倡的“恬虚无”,并不是说要人们看破红尘,完全无所欲、无追求,而是说要量力、要适度、要现实。恬虚无是一种养生的手段和方法,而不是人们追求的目的。所谓“精神内守”,也不是说精神永远不外泻、神伏而不动,而是指精不妄伤害、神不妄动之意。此外,“恬虚无”与“精神内守”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协同关系。恬虚无、心平气和能使精神保持专一,不易为身外之物而扰动心神,脏腑之精也可得以有效守持而功能协调正常。而心理状态的自我控制与调节则有利于使人做到抑情忍欲、割弃荣愿,达到恬虚无的心境。“恬虚无,精神内守”的心理养生原则,对于我们今天预防疾病,保障健康,延年益寿,仍有着极其现实的意义。, 百拇医药(何清平 蓝丽霞)
恬惔虚无
“恬惔虚无”就是要求人们思想娴静,没有过分的欲望。这就应做到心情宽松、平静,少存邪欲之念,不要患得患失,保持思想纯平、心神平静、情绪乐观的状态。恬虚无的养生方法,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节嗜欲。《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故半百而衰也。”这就是说如果不时御神,恣情纵欲,则精神容易耗散,过早衰老。即如吸烟饮酒过度、纵欲过度、夜生活过度,人的血肉之躯并非铁铸,又怎能受得了呢?《黄帝内经》中还说到“入房过度则伤肾”,并言“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否则,“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嗜欲”,即人欲、欲望,是人们维持生存和繁殖后代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要。它既包括物欲、食欲、情性之欲,又包括利欲、权势欲等。《黄帝内经》主张“节嗜欲”,认为纵欲会伤情害德,影响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因而提出治身养性的节欲之道。弗洛伊德认为欲望是一种原动力,人生的乐趣就是在目的得到满足之时。但是,不论是崇高的精神追求,还是基本的物质需要所形成的欲望,其实现和满足都是一个行动过程,一个生命消耗的过程。“欲壑难填”,旧的欲望得到满足后,新的欲望又会出现,而且要求愈来愈高。因此,在人们有限的生命中,对欲望的选择与节制是非常重要的,适当的节欲是生命的建设与升华,是生命长度的延伸和厚度的拓展。
, 百拇医药
(二)乐知足。《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又说:“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意思是指人们社会地位有高低,生活水平及方式各有不同,不要去相互倾慕而应各安于本位。俗话讲“知足者常乐”。人的需求和愿望,应与社会现实和个人条件相联系,不要作过分的奢求,而应知所满足,就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得到相应的享受,应该说这就是美好的生活,如果不知满足,就会增加思想负担,损害心身健康。所谓的“知足”,不是指不思进取、消极无为、满足于目前的生活现状,而是无论处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使自己的心理处于愉悦的平衡状态。美国哈佛大学进行一项长达60年的研究结果显示,大约75%的人在75岁的时候还活着,其中多是知足常乐的人。好身体和长寿取决于感情上的应付能力,并且保证自己不在心理上受到任何压力,而这要比其他一些诸如锻炼,或者是饮食习惯的一些因素更为重要。
其实,“节嗜欲”与“乐知足”是相互包含的。因为,懂得知足的人亦善于节制自己的欲望,恬寡欲、不追求名利的人就能使自己的心态处于恬愉之中。保持这种恬虚无的心境,则可使人心身健康、长寿。
, 百拇医药
精神内守
“精神内守”,主要是指人对自己的意识思维活动及心理状态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使之与机体、环境保持协调平衡而不紊乱的能力。
要做到“精神内守”,首先要知“守神”。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是人体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征象。然而,在生命过程中,“神”易于动而致耗,难于静而内守。因此,《黄帝内经》特别强调“神安则延寿,神去则形散”。“守”是坚守、保持之意。守神,即是要求一个人应保持神气内潜而守持于中,使精神专一,不致外越,其神可养,方能身安延寿。只有精神专一,才能“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不致于神乱。
其次要善于“御神”。《黄帝内经》说:“不时御神,……故半百而衰。”御即驾御、控制的意思,御神就是要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神。人是有感情的,无论在生活、工作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难免遇到不如己意的事情,而在精神上受到一定的刺激。善于御神的人,则能时时、事事做到控制自己的情感,既不使其太过,又不使其持久,做驾驭自己情感的主人。此外,对于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既不为非原则的无端琐事而忧虑焦躁,也不为一时得失而牵肠挂肚。否则,会耗损精气,致“半百而衰”。对于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要能“自讼、自克、自悟、自解”,善自排解,善自我控制,“则得长生也”。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所提倡的“恬虚无”,并不是说要人们看破红尘,完全无所欲、无追求,而是说要量力、要适度、要现实。恬虚无是一种养生的手段和方法,而不是人们追求的目的。所谓“精神内守”,也不是说精神永远不外泻、神伏而不动,而是指精不妄伤害、神不妄动之意。此外,“恬虚无”与“精神内守”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协同关系。恬虚无、心平气和能使精神保持专一,不易为身外之物而扰动心神,脏腑之精也可得以有效守持而功能协调正常。而心理状态的自我控制与调节则有利于使人做到抑情忍欲、割弃荣愿,达到恬虚无的心境。“恬虚无,精神内守”的心理养生原则,对于我们今天预防疾病,保障健康,延年益寿,仍有着极其现实的意义。, 百拇医药(何清平 蓝丽霞)